这两天,福建长汀县南山镇的一条禁毒标语在网上爆红。标语为“做麻黄碱,生孩子不长屁眼”,落款系“南山镇党委、政府”。许多网友质疑其措辞不雅,有“诅咒”之嫌。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标语是镇上关心禁毒工作的同志想出的,朗朗上口,更通俗易懂,希望达到一个好的宣传效果。目前,这条标语已被撤掉。(3月31日《海峡导报》) 此等标语,不仅“污”得令人发指,更是恶毒得触目惊心。如若不是有图有真相,料想人们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其居然是出自官方的文宣作品。 在被问及最初的创作初衷时,相关官员表示主要是考虑到“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确,仅就传播效果来说,这一标语绝对让人过目不忘,甚至还能激起大家“转发扩散”的强烈意愿。但必须意识到的是,传播效果绝不意味着宣教效果。随着这一标语广为流传,众人无一不被雷得外焦里嫩,谁还会记得“标语”原本要传递的信息。不幸变成谈资与笑料的雷人标语,注定是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 所谓“标语”,既然是宣之于公共空间的正式文字,实在应该有所顾忌才是。不说其他,起码的体面,总归是必需的。市井谩骂、粗鄙诅咒之所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官方标语中,一方面或许是由于“经办者”个人趣味、个体素质所限,另一方面也与某些地方基层文宣的无力感不无关系———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各式标语,让民众陷入深度的阅读疲劳。这迫使官方剑走偏锋,不断将标语措辞推向偏激、怪诞和耸动视听的方向。 从本质上说,一些雷人标语,已颠覆了公共宣传标语的内在逻辑。规范的标语,往往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之以法,从而说服民众;南山镇的这一恶毒标语,则默认当地民众是无法说服的对象,所以转而采取威胁恫吓、诅咒辱骂的方式驯化之。从以理服人到恶语相向,某些标语的惊人退化,令人唏嘘。而现实中,标语的效力流失,迫使其不断拉低底线、越发严词厉色,这反过来又加剧了标语的效力流失,可谓是恶性循环! 标语要实现善意目的,前提是要考虑标语的效果。相较于恶毒诅咒,告之以法律法规、情理关系,终究要友好和有效得多。 然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