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玉意给记者绞面。 |
 |
棉纱线在记者额头翻滚,就能去除汗毛。 |
 |
绞面用的棉线和香粉。 |
 |
绞面过程中,要将香粉扑在脸上。 |
陈玉意的家在奉化萧王庙街道棠岙村溪下自然村。进村的青石板路狭长、幽深。 或许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几乎被时间遗忘的小村子,才有可能凭一个名字就找到人,也才有可能让一门不能赚钱的老手艺活得更长久些。 陈玉意是在嫁到夫家后,跟着婆婆“看会”了绞面这门手艺,迄今已有60多年。 “我们这一辈人还见过绞面,再年轻一些的,恐怕连见都没见过。”陈玉意的儿媳说,而她今年也已经60岁了。 所谓绞面,也被称为“开额”或“开脸”,简单说,就是用棉线夹着拔去面部的汗毛,令颜面光洁,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法。而完整的绞面,除了去除面部的汗毛外,还应该包括把绞面者的眉毛修成“月牙眉”或“妃子眉”等形状。 陈玉意毕竟已经年过八旬,修眉已经不做了,倒是绞面,成为一种习惯,依然信手拈来。 绞面的工具很简单:一根棉纱线、一盒香粉、一把椅子,足矣。 记者切身感受了一下陈玉意的绞面手艺:她将棉纱线挽成“8”字形的活套,右手拇指和食指撑着“8”字一端,左手扯着线的一头,口中咬着线的另一端;右手拇指一开一合,咬着线的口和左手配合右手,使得“8”字形的活套在脸上拉来拉去,去除汗毛。 绞面一次大约需要20分钟到30分钟,直到棉纱线“挽”过整张脸,变得光滑、细嫩。 绞面,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罕见、新鲜的体验,而回到过去,其所包含的仪式意义远远要重于它的美容意义。 旧时,姑娘家是不能绞面的,要等到出嫁那天,请福寿双全的老人或者家庭和美的妇女来为姑娘“开脸”,把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寓意新娘别开生面,出嫁后有头有脸,在婆家能过上好日子。 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了为新娘绞面的传统。不过,多半不是认真的,而是用香粉和棉纱线在额头弹一下,装装样子,讨个彩头。 记者 石承承/文 记者 王 鹏/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