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冯回家!

  故居内部
  赵文瑄、姜昆等出席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开馆仪式。

  故居 “十年成一梦,千里再归来”

  穿过幽幽的石板巷,走进故居,木板门咿呀一声,一股别样的气息扑面而来。

  院子里有一个小小的菜园子,一畦一畦的菜,在阳光下昂然地绿着,是厚重故居里的一抹清新。

  周围栽着一排翠竹,围栏上还种着零星的多肉植物。冯骥才说,十几年前,他曾和孩子们在这里取走一抔土,端放在家中的柜子里。

  正厅名叫“怀先堂”,冯骥才祖父冯家屿、父亲冯吉甫曾经在这里生活。

  当年,冯骥才的祖父20几岁就去天津开饭店,带走了年幼的冯吉甫。从此,冯氏家族在天津扎了根。“他们留下了祖居,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回来看看。”

  冯骥才摩挲着怀先堂内的座椅,像是在介绍,又像在回忆:“这是我爷爷的座椅,这是我父亲的座椅。”    

  那两把座椅,留存着冯氏长辈的温度,寄存着冯老对先辈绵延不断的思念。

  座椅上方的“怀先堂”匾额与《雨竹图》,都是由冯骥才先生亲笔题绘。

  厅堂的左边,是书房。冯骥才题写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心居”。

  心居里摆放着5个装满书籍的书架,浓重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

  就在上个月,冯老向家乡捐赠了300多件藏品,其中有不少藏品就摆放在心居里。

  出了正房,往南走,就是“南轩”,原为冯氏余屋,如今被辟作冯氏家族史陈列。

  这里敬奉着冯氏先祖忠毅公冯异、忠贞公冯冕、忠安公冯旦等画像,彰显着冯氏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冯家祖宅的后面,是新建的展厅,名为“我们的大冯”。

  那里是冯骥才文学展、书画展、文化遗产保护展,以及他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那里还陈列着两幅他书写的诗词,一幅是:“昔日入故里,乡情撞满怀。十年成一梦,千里再归来。”

  还有一幅书法,写的是他眼中故乡的模样:“天阔星繁,地沃花鲜。”

  正房的北边,有一口古井。那是冯氏祖辈喝水用的井,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用自己的清澈与沧桑向每一个人,诉说着这段家族历史。

  乡愁 “我在天津时,乡愁在慈城;我在慈城时,乡愁在天津”

  昨天下午,两岸学者谈“故乡和乡愁”在慈湖中学举行。冯骥才、刘诗昆、姜昆、黄永松、罗杨、赵文瑄、张泽群聚坐在一起,共话乡愁。

  冯骥才对乡愁最有感悟,“人有两个家,一个是故乡,一个是老家。我的老家在慈城,天津是我的家。我在天津时,乡愁在慈城;我在慈城时,乡愁在天津。”

  这些年,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上。“我们在谈的是一个情感话题,鲁迅写故乡,余光中先生写故乡,都是心灵的表达。以前古人回不了家,想念家,所以就有了乡愁。现在人一般不会有乡愁,可是在春运时,你就看到了乡愁。春运一幕,让我感动,这是中华民族的感情啊,我们民族5000年不散,这就是血脉的维系。你只有在异国他乡,对家乡的怀念才会浓烈。虽然现在有手机了,但解决不了对家乡的思念。我们的感情需要载体,可是在社会飞速发展中,很多城市都把老房子推掉了,载体就没有了。游子回家,有两种感情,一种是希望家乡日子过得更好,一种是希望找到心灵的寄托,宁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把月湖的底蕴留了下来,也没有过度开发古村落。”

  演绎过经典相声《虎口遐想》的姜昆幽默地说:“我前些日子写了篇文章,说的是现在如果我掉老虎洞里,大概没人会救我,全拿手机在拍照。时代确实在变化,可是过去很多东西让我们念想。很多传统的东西,距离现在很遥远,可它们是刻骨铭心的,永远忘不了的。那些忘不了的,是我们应该去追寻的。我希望故乡这个文化符号,能注入年轻人的心里。”

  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现场一连演奏了三个曲目,《大海啊,故乡》《梁祝协奏曲主题曲》《卡门选曲》,为乡愁文化作了灵魂的注解。

  刘诗昆不无感慨地说:“我这次到宁波,是冯先生请我来的,可谓有喜有愁。冯先生是学者,也是好人。我一直以为他的故乡是天津,现在才知道他还有一个故乡在宁波,可是冯先生不光想着自己的故居,他在保护整个中国的故居。我在法国巴黎的时候,没有看到古老建筑跟我几十年前去有变化。现在中国的高楼大厦在崛起,这是好事,但不能光有这些,传统建筑也必须保留。这方面,感谢冯先生,他身体力行在奔走呼号。”

  而赵文瑄对乡愁则有自己的理解:“我在台湾高雄出生,但籍贯是山东莱阳,现在我的家是宁波。我在宁波定居一年多了。我没有乡愁,因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是乡愁,是乡乐。”

  心里话

  甬派APP专门发起了“欢迎大冯回家,捎给大冯一段话”活动,网友们火热滚滚的心里话,也让大冯感动不已。

  @橡皮圆圆:褪去作家的光环,冯老是一名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绝对“行动派”。这些年他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最常呼吁的就是古村落保护。他对原生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给了我们太多启示。就像他说的,有些东西必须保留,必须传承,不能失去。如果没有了根,那么我们的乡愁又该何处安放?

  @中国梦想:大冯,您是宁波的骄傲!您远隔千里,却始终关心着家乡的一砖一瓦,心系家乡,心系宁波。您是当代浙东学人的典范。我们景仰您!敬爱您!我们热烈欢迎您回家。衷心祝愿您生命之树常青!

  @木桃:欢迎冯老师回家,祖居博物馆以后将是宁波又一大人文地标啊,更有文化底蕴了,咱宁波又添一张新名片。

  @琉璃.羽:故乡的景,都在您的画里,故乡的情都在您的心里,欢迎回家。

  @Sala:三月春花渐次醒,迢迢年华已老去。冯老踏着春风回到故乡,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宝贵的财富。家乡人民永远爱您。

  @任年华似水流:以前看过大冯的《俗世奇人》,印象很深。他写的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赞叹不已。欢迎大冯常回来看看!

  @赖皮皮:想想刚好10年。2006年冯骥才回慈城,我们跟了一路,大冯为慈城文化遗产保护提了很多建议。那时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这方面意识都没这么强,所以他的建议无疑成了后面保护的一盏明灯。那年大冯做客中国宁波网,网友也如今天这般热烈。

  @可可西里:经常看到关于大冯回宁波回慈城的新闻,很感动,作为一知名的人,能不忘家乡不忘故里,持之以恒地关心关照家乡!如今又在家乡建博物馆,从文化、经济上提升家乡,给力点赞!

  @杜泠兮:大冯,家乡人民都这么亲切地称呼你,因为你对家乡的热爱和奉献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你给我们的感觉更像是亲人。多年前曾拜读过你的作品,没想到我们会是老乡,感觉好骄傲,希望我们宁波出现更多的“大家”!

  人物名片

  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1942年生于天津。为“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1985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余种。

  冯骥才兼为画家,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他以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冯骥才又是当代文化学者。近二十年来,他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致力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