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最后去了相亲角

外媒:中国“剩女”能否摆脱婚姻重压?

  上海市人民公园“相亲角”内,一位脖子上挂着孩子信息纸板的老人探看雨伞上的择偶信息。
  张琳(音)在北京生活11年了,但她的父亲从没看望过她。父亲说,如果女儿不结婚生子,他就不会去。
  《她最后去了相亲角》视频截图。

  近日,《她最后去了相亲角》这则广告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再度引发了人们对“剩女”的讨论。在许多网友看来,这个4分钟长的视频道出了单身女性的种种压力和辛酸。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当今的中国女性教育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她们越来越抵制为了结婚而结婚。

  担心被看作“奇葩老处女”

  坐在食堂里一群大叔同事和嘈杂的学生中间,38岁的张琳(音)长发温婉、白裙飘逸,看起来和普通女大学生没什么两样。在这所高校任教11年来,这位南方女孩始终没找到自己的姻缘。就因为这个,她的父亲从来没到北京看望过女儿。

  “在4个孩子里,我是唯一一个没有结婚的。”说到这里,张琳的语气瞬间黯然。3年前,对女儿终身大事担忧不已的母亲决定亲自来北京帮她寻夫,这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读过一篇关于北京相亲市场的报道后,老太太挤到了数十名单身男女父母聚集的公园相亲角,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女儿的年龄、工作、学历和工资。说到这里,张琳叹了口气。她不喜欢这种被当作“剩女”的感觉,但也知道在父母眼里,不结婚就等于不孝。

  出于责任心,张琳每周陪母亲去两次相亲角,在她身边静静地站一个多小时。“我无法拒绝,但这么做让我觉得被一切坏情绪充斥———羞辱、沮丧、愤怒。”她告诉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我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站在那里出售自己。”

  有时,结婚的压力不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单身女性内心的焦虑。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超过30%的中国女性在30岁之前结婚,27岁就被定义为“剩女”。法新社认为,社会的妖魔化、父母的催促和媒体的同情,让中国“剩女”压力山大。

  27岁的李媛(音)急于摆脱“剩女”的标签,她最担心被别人看作“奇葩老处女”。

  “我想做个正常人,结婚生子。就算你再漂亮,不结婚也很可怜,因为这意味着没人欣赏你。”她告诉半岛电视台,无数次相亲失败后,她的自信心已坠入低谷,为了成为直男眼中的骨感美人,她几乎停止了正常进食。

  美国“Mashable”网站称,“剩女”和其他红极一时的热门词语不同;“剩女”始终面临人们的调侃、戏谑甚至谴责。正如半岛电视台所说,即使在“女性撑起半边天”的现代中国,超过27岁的未婚女性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

  不情愿地走进了婚姻

  “在中国文化中,孝顺父母是最重要的品质,不结婚就是最大的不孝。”一个年轻女子在最近大热的视频广告《她最后去了相亲角》中忍不住泪流满面,“也许我太自私了。”另一个女人则坦承:“在中国社会,人们认为未婚女人是不完整的。”

  许多单身女性最害怕的就是过年,因为七大姑八大姨会围上来表示关心:“别太挑剔了,找个人结婚吧!”“你也不小啦!”当然,更难熬的是父母的眼泪和唠叨。

  “我们总是认为女儿性格很好,但她长相一般。这就是为什么她被剩下了。”一位母亲强颜欢笑地说,旁边坐着她强忍泪水的女儿。

  在BBC看来,这段视频道出了中国许多职业女性面临的婚姻重压。许多女性被亲情和道德感绑架,不情愿地走进了婚姻。

  美国《广告周刊》注意到,类似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国。在日本,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被称为“圣诞蛋糕”,这种食物一过12月25日就会被打折销售。而在俄罗斯,超过25岁的未婚女性被称为“老女仆”。

  短短3天内,这段视频在视频网站优酷上播放了近170万次,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数万名用户的强烈共鸣,甚至引发了一场严肃的讨论。美国《华盛顿邮报》称,这些拥有力量和信心的女性开始顶着压力思考,她们到底为什么要结婚。

  “在文明社会中,每个女人的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微博用户“莲心”评论道。北京的塞西莉亚·梁(Cecilia Leung)写道:“我是个单身女孩,我看到了这个广告,它告诉我自己并不孤独,因为我的选择没有错。没有男人也可以过得快乐,没有伤害他人的选择不应受到惩罚。”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不应该被用来衡量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还没有遇到灵魂伴侣的姐妹们不要放弃希望,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位网友写道,“只有你自己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即使是父母也无法理解。”

  “希望有越来越多走心的广告”

  在《她最后去了相亲角》片尾,单身女孩跟着父母来到了相亲角,他们试图更好地理解彼此。但在照片下方,33岁的李雨璇没有按照“惯例”公布自己年龄和收入,而是写上了一句在英国《独立报》看来有些挑衅的话:“我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那样我不会快乐。”

  年迈的母亲似乎坦然接受了李雨璇的选择。“我女儿很美,‘剩女’很光荣。”她高兴地拥着女儿的肩膀说,“女孩很优秀,‘剩男’要努力啊。”

  在一份声明中,日本护肤品牌SK-II声称,它制作这部广告片的目的是“激发和赋予女性塑造自己命运的全球运动”,“支持全世界的独立女性改变命运,别让压力左右你的未来”。但也有人觉得这个结局“太假了”。“如果父母真的理解并支持孩子的想法,那我们面临的压力就不会这么大了。”一名用户在豆瓣网评论道。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认为,《她最后去了相亲角》里有一个无法忽视的悖论:它鼓励女性拒绝遵从社会压力在一定年龄前结婚,却向她们推销号称能让青春留驻的昂贵护肤品,来迎合普遍的审美标准。

  在CNN看来,SK-II利用女性的挫折,试图在中国市场赢得她们的好感,而单身女性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

  “女权是近来被热议的话题。”中国市场研究集团的本·卡文德(Ben Cavender)告诉CNN,“单身女性中很大一部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女性,她们经济独立,经常在使用新产品和服务中引领潮流。在某种程度上,她们是很多品牌最希望瞄准的客户群体。”

  过去一年来,曾在中国市场遭遇挫折的SK-II一直在推动其“改变命运”的活动,分享女性克服困难的故事,其中涉及商业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广告触碰了很多现代女性的痛点。

  “这太感人了。就算是营销,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走心的广告。”一位中国女孩告诉美国《赫芬顿邮报》,“它总会改变我们的社会气候,哪怕只有一点点。”

  “过去觉得羞耻

  现在倍感自豪”

  就在公园的相亲角,张琳行动力超强的母亲为她“瞄准”了结婚对象,目标是跟着母亲站在公园另一边的小伙儿。张琳对他没什么感觉,但为了安抚母亲开始约会。

  “一天,他要求父母出钱帮我们在北京买房,我告诉他没有权利要求父母这么做,他很失望。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没有打算嫁给他。”张琳回忆道,“我妈生气到想杀了我,她觉得这是我做过的最糟糕的事。”

  在BBC看来,《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只是个开始,中国社会是否接受单身女性的选择,是个未知数。

  《剩女:中国性别不平等死灰复燃》的作者洪理达(Hong Fincher)告诉BBC,广告中描述的“难以置信的焦虑、自我折磨和社会压力仍然存在”。但她表示,社会正处于转折点,许多坚强自信的年轻女性接受了更多教育,越来越抗拒婚姻。

  “婚姻在中国还是以家长为主导,女性需要认识到单身不应该愧疚。我相信会有更多女性选择单身与独立,这只是开始。”洪理达说。美国雅虎新闻网称,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更多中国女性开始反击,知道她们有觉醒的权利。

  日本《外交官》杂志称,在中国,女性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但这种权利常常留给那些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其他女性往往向压力妥协。

  张琳相信,经济独立是减少单身羞耻感的关键,“可悲的是,大多数中国女孩无法真正独立”。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得离谱,而很多女孩没有能力给自己安全感。在她看来,中国传统婚姻观念虽然没有被完全抛弃,但它们正在进步。

  “越来越多女性的思想正在慢慢改变,尤其是在大城市。”张琳告诉半岛电视台,“过去我觉得羞耻,现在却倍感自豪。中国越来越开放,人们开始对‘剩女’这个词一笑置之。”

  据《青年参考》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