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揭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放军一枪不放和平接管,国共两军曾共同站岗

中山陵背后鲜为人知的往事

  1954年,南京中山陵早期军人集体合影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抵达中山陵。
  中山陵

  1949年春,国共北平和谈正式破裂,中国人民解放军迅即发起渡江战役,并于4月23日攻克了南京。众所周知,南京城的东郊紫金山上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所在地。南京刚刚解放,城内外秩序混乱,中山陵能否和平交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保护好中山陵,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和总前委对此非常重视,部署了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定要严密保护好中山陵。

  和平接管中山陵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他留下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遵照孙先生遗愿,灵柩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在南京紫金山(也叫钟山)修建陵墓。

  中山陵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各建筑都为名家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山陵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寄托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

  1929年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为孙中山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孙中山从此长眠在紫金山上。为了保护中山陵的安全,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山陵拱卫大队,拱卫大队的所有队员忠诚地“陪伴”在孙中山先生周围,关键时刻甚至不惜舍命相护。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兵临南京城下,曾用大炮轰击中山陵。中山陵卫士成员写下决心书,“与中山陵共存亡”,并在孙中山陵寝旁举手宣誓。日军攻破南京城后,共有26名拱卫队员为中山陵英勇捐躯。

  1945年南京光复后,国民政府重新修缮了中山陵,成立了新的中山陵拱卫大队。

  1949年初,随着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直逼长江南岸,国民党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为了延缓解放军渡江,以便进一步巩固所谓的长江防线,国民党玩起了假意和谈的把戏。4月20日,并无多少和谈诚意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拒绝在和谈协议上签字,国共和谈正式破裂。

  当晚,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正式发起渡江战役的命令。于是,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从江西湖口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江面上,开始连夜强渡长江天堑,一举突破了国民党苦心经营良久的长江防线。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长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宣告覆亡。

  4月24日凌晨,人民解放军35军105师315团前卫营2营在该团副政委刘志诚和石副团长的率领下,奉命在南京追歼南逃的敌人。他们进挹江门,过鼓楼,当行至新街口时,刘志诚隐约看到了街中心矗立的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不由得肃然起敬。他们从新街口转向东,沿中山东路行至中央医院(今南京军区总医院)门口时,已走了十余公里。这时天已大亮,部队停下来休息。刚坐下不久,侦察员报告说发现中山陵门外还有一部分国民党部队残余。

  经过了解,这支国民党部队正是中山陵的拱卫大队。刘志诚和石副团长都意识到,拱卫大队是一支特殊的武装队伍,负责警卫孙中山先生陵墓,绝不同于国民党参加内战的一般军队,因此只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决不能轻易动武。

  原本以为,这支拱卫大队肩负特殊使命,又在此拱卫多年,通过谈判让他们交出拱卫权肯定非常困难。没想到的是,他们与国民政府负责管理中山陵的代处长范良和拱卫大队大队长王全中校接触后,很快就顺利达成协议:解放军分别进驻中山陵和明孝陵、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拱卫大队把枪支弹药造册交给解放军,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继续担任中山陵的守卫工作。于是,解放军一枪不放便和平接管了中山陵。

  国共两军同站岗

  刘志诚迅速将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上级同意他们的处置方案,并决定解除他们追击敌人的任务,改为警卫中山陵。随后,部队开到中山陵园广场集结,正式接管了中山陵、天文台等地。

  部队集结完毕后,刘志诚对全营指战员讲话,强调了守卫中山陵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大家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入城守则”,做到秋毫无犯。

  刘志诚召集拱卫大队的干部讲话,说明共产党对孙中山先生是尊敬的,解放军将会严格保护好中山先生的陵墓。他还嘱咐拱卫大队的官兵照常安心工作,维护好中山陵的正常秩序。

  随后,刘志诚等人由王全陪同察看了蒋介石和孙科的公馆。刘志诚对王全说:“中山陵内所有国民党要人的公馆,我们解放军全不进驻,仍由你们看管,等候将来新的南京市政府前来接收。”

  下午,范良陪同刘志诚和石副团长上中山陵谒陵。路上,刘志诚看到,正如早上达成的协议,每个哨位上都由两名士兵值勤,一个是身穿解放军军装的战士,手持钢枪;一个是身穿国民党军服的拱卫队员,徒手站立。他们相向而立,配合默契。国共两军和平衔接、同站双岗、共同护卫中山陵的画面,在中国国共两党的历史上,实为罕见。

  中山陵除了拱卫大队的士兵外,还有不少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他们怎么安排呢?刘志诚经请示上级后郑重宣布,这些人如果愿意留下继续为中山陵工作,新的南京市政府会全部留用。

  不容许半点疏忽

  刘志诚作为驻守和保卫中山陵的解放军最高级别指挥官,非常清楚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他时刻告诫自己:小心、小心、再小心,护陵绝对容不得半点疏忽。

  中山陵附近山林茂密,洞穴很多,为消除安全隐患,刘志诚经常组织士兵搜索山林。

  一天,5连巡逻队在一片嶙峋怪石中发现一个暗洞,深不可测,附近群众说是国民党工兵挖的,据说可通城内。刘志诚接到报告后,当即决定进行武装搜索。

  5连连长、指导员带领一个尖兵排,钻进了黑森森的暗洞。洞内发现了几只文件箱和几堆烧尽的纸灰,证明洞里曾经隐蔽过敌人。

  搜索了半个多小时,眼前突然出现一扇十分隐蔽的铁门,门外果然已是城内。原来,这是国民党部队精心构筑的一条军用暗道。

  解放军立即对两边洞口都采取相应措施,既切断了城外残敌到市区骚扰的通道,又能避免市区里隐藏的敌人进入陵园地区造成破坏。

  南京解放初期,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听信谣言,以为解放后便可以将国家财产随意占有,于是聚众公开盗伐中山陵的林木,甚至不听劝阻,还围殴守陵士兵。

  为了加强对中山陵园的保护,刘志诚于4月28日向新成立的南京市军管会提出申请,派公安部队进驻陵园,协同守陵部队加强巡护,并抓获和处理了一些头号盗伐分子,盗伐中山陵林木的风气才渐渐平息。

  1949年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从1949年4月24日和平交接到1949年7月底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的特殊时期。

  1949年8月,解放军胜利完成了接管和护陵任务,撤出中山陵。随后,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山陵园管理处”,隶属于市园林管理处。

  据《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