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淑芬(左)在肖亚芳养猪场里。 记者 张昊 摄 |
4月25日下午,象山县泗洲头镇肖胡村,任性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穿着白大褂、背着双肩包、拎着大水杯的陈淑芳,顶着雨冲向养殖户肖亚芳的养猪场,记者也跟着她跑起来。陈淑芳是象山畜牧兽医总站站长,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猪圈鹅舍鸭棚中度过。从桃李年华到知命之年,28年里,她以精湛的专业能力让大家记住了这位兽医界的“女华佗”;不断地自我完善,让她成为浙江畜牧兽医中的首位博士;天使般的爱心,让她资助、抚养了7个孩子……记者 张昊 猪圈墙上写下“陈师傅好人” 在肖亚芳养猪场的猪圈墙上,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陈师傅好人”。 看见陈淑芬走进猪场,肖亚芳迎了上来,紧紧拉住陈淑芬的手,含糊不清地一直唤着陈淑芬的名字。肖亚芳是一名有语言和行动障碍的残疾人,丈夫也身患重病,这户人家曾是当地最贫困的家庭之一,不过,命运之手却被陈淑芬轻轻拨动了。 2000年春的一天,陈淑芳来到肖胡村出诊,看到肖亚芳在号啕大哭。原来,肖亚芳借债养的500多只鸡一夜间全部染病死亡。第二天,陈淑芳拿出1万元钱,为肖亚芳买来10头母猪。 “陈师傅,母猪不吃了”“陈师傅,小猪死了一只”……从此,肖亚芳不时给陈淑芳打来电话。 在陈淑芳的帮助下,肖亚芳脱贫致富了,养猪场生猪存栏量达到300余头,在村里还盖起了小楼。由衷的感激之情,让肖亚芳在猪圈墙上写下“陈师傅好人”几个大字。 “被人需要,也是我的幸福” 陈淑芳与养殖户之间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养殖户需要她,而她则把养殖户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被人需要,也是我的幸福”。 “陈师傅帮了我们一家25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25年?”象山县晓塘乡养殖户胡雅云坐在记者面前,说起陈淑芬,她激动到泣不成声,“陈淑芳是天下最好的好人”。 1990年,胡雅云和丈夫卢昌会在陈淑芳指导下开始养猪,规模不断扩大,3年后生猪存栏量达1万头,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2008年,卢昌会的养猪场内大面积暴发弓形体病,如不及时给猪打针,可能会全部死亡。陈淑芳接到卢昌会的电话后,立即叫上在医院里当护士的3名中学同学,一起前去帮忙。4个人从下午1点开始给猪打针,一直忙到第二天晨曦微露。 2009年9月,卢昌会在建造新的养猪场时不幸触电身亡。陈淑芳第一时间赶来,一边安慰胡亚云等死者亲属,一边安排饲养员照看好养猪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胡亚云束手无策,陈淑芳成为她最依赖的人。那段时间,陈淑芳几乎每天都要去一趟卢家养猪场,帮助胡亚云打理养猪场事务。陈淑芳还把胡雅云上高中和小学的一对儿女接到象山县城上学,吃住就在自己家中。 畜禽发病快,有时早一小时打针,一窝畜禽就可以活大半,晚一小时打针可能就全部死了。陈淑芳深深地体会到,兽医挽救的不仅仅是猪、鸭、鹅的生命,更是一个个家庭。 “从事这个行业,我把养殖户都当作自己的姐妹兄弟,看到他们有困难,我不可能不帮助他们。”陈淑芳说。 为了及时控制疫情,陈淑芳多次带着几位当护士的中学同学一起给猪打针,曾当过兽医、后来转行的丈夫,也多次被她拉去帮忙。 “能文能武”的浙江首位兽医博士 大家的信任,源自于她对养殖户的深厚感情,更源自于她精湛的业务技术。为了更好地为养殖户服务,2010年,已经43岁的陈淑芳决定深造,去考扬州大学的博士,工作之余深夜苦读。毕业论文答辩时,评委刘秀梵院士给的评价是“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科技人员”。凭着对兽医这份工作的热爱,她成为浙江畜牧兽医中的首位博士。 别看陈淑芳天天和畜禽打交道,扒着猪栏能“嗖”地跳进猪圈,她还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细腻,二胡、古筝、钢琴样样都会,能文能武。“这些乐器都是在陪孩子们练习的过程中学会的,有一段时间,女儿弹钢琴还弹不过我呢。” “她的双肩包里永远放着乒乓球板,连我们的会议桌都是乒乓球台拼成的,闲暇时还可以拆开打球。”象山县畜牧兽医站副站长李玲说。在李玲眼里,“阿芳姐”从来都是充一个满青春活力的女人。 在投入地工作的同时,陈淑芬也投入地爱着家人。在陈淑芳的微信里,晒得最多的是她的孩子,一共有8个,不过仅有一个是她亲生的。 1994年开始,陈淑芳先后资助了7个孩子,并把其中的6个孩子接至家中抚养,送他们到离家不远的学校上学,而且从不缺席他们的家长会。只要晚上在家,她还会为孩子们准备夜宵。2014年9月,2个孩子考上大学,给孩子们交完学费后,陈淑芳囊中所剩无几。 孩子们都非常争气,最大的已经参加工作,最小的在当地重点高中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