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觉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补缸

  在裂缝两侧凿出小洞,然后串上铁襻。
  沿裂缝凿出凹槽。
  用铁砂拌和盐卤填补在凹槽内。
  朱永宝沿街揽生意。
  补缸用的工具和材料。

  “补缸嘞……”74岁的朱永宝挑着扁担,一头挂着竹制的小鱼篓,里面是补缸用的工具和材料,一头搭着旧布褡裢和雨衣,拖着悠扬尾音的吆喝声飘荡在慈溪观海卫新泽村下泽山的巷陌间。

  天气好的时候,朱永宝会挑着扁担,在观海卫周边的村庄兜生意。生意并不好,因为即便是在农村,现在有缸的人家也不多了。不过,这并不影响朱永宝以认真到近乎固执的态度,去对待这门他干了近50年的手艺。

  这次朱永宝要补的这口缸,重约100公斤,露天放在下泽山一片荒草丛生的空地上。

  补缸不仅视力要好,听力也要好。拿着小铁锤敲击缸面,通过声音的差别,判断裂缝的位置。这对听力退化的朱永宝而言,难度无疑更大了。

  找到裂缝,朱永宝一手握铁锤,一手握铁锥,在裂缝两侧凿出两个长条形的小洞,每凿一下都得小心翼翼,不能太大或太小,然后串上铁襻,这样缸的裂缝才得以收紧、固定。接着再沿裂缝凿出一条沟,用铁砂拌和盐卤填补在凹槽内,等铁砂生锈,就会膨胀堵住裂缝。

  朱永宝的补缸手艺并非刻意学的,只是当初家境困难,便想学门手艺,赚点零花钱。没钱请师傅教,看到有人穿街走巷补缸,他便凑到一旁偷师。

  “以前补一口缸,三四元钱,现在也就十二三元钱。”朱永宝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在他那一辈人的观念中,谈钱总感觉不是什么上档次的事,屡屡强调,“也就赚点零花钱。”

  虽然觉得一门手艺失传有些可惜,朱永宝没想过带徒弟,“现在缸都很少人用了,补缸的收入又低,还得走街串巷,年轻人自然不愿意学。”

  不过,这并不妨碍朱永宝对这门手艺的看重。看到有记者跟在朱永宝身后,村里人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就是来拍我补缸的。”朱永宝的语气中充满了骄傲。

  记者 石承承/文 记者 王鹏/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