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报道 2014年开始,宁波市教育局每年组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宁波各高校以特色学科为依托,结合宁波市产业发展需求,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攻关。 两年来,共有7个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认定,涉及宁波海洋安全、深海养殖、城市交通、特色水产养殖、纺织服装产业、城市景观与园林工程、健康养老服务等领域。 近日,从宁波市教育局获悉,第三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已接近尾声,共有宁波大学等6个高校递交了申报材料。根据申报材料,新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将聚焦港口贸易、大宗商品流通等宁波城市发展热点。 李 宁 ■宁波大学 “成为宁波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研究的智库” 在此次申报的6个协同创新中心中,由宁波大学牵头的“宁波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备受关注。 目前,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宁波作为一个以港口物业为支柱产业的沿海开放城市,正在以港口经济圈为引领重塑再创城市的竞争优势。 早在2012年,宁波大学将“宁波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立项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宁波市大榭开发区等成员单位共同围绕港口合作与辐射力提升、区域贸易合作与共赢发展、合作平台建设与制度创新这三个方向,开展了近4年的研究与实践。 2014年以来,宁波大学共承办了2013年度青年基金获得者检查交流会、亚洲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第十一届物流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宁波论坛这4场与港口贸易相关的全国性会议。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联合成功申报获批国家科技部部市合作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常规项目6项,后期资助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为包括镇海区、鄞州区、海曙区、杭州湾新区在内的政府及企业提供研究报告66份。 此次宁波大学牵头申报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各成员单位将继续围绕原来的三个方向,用3年时间,建设三大研究团队(港口合作研究团队、区域经贸研究团队、平台制度研究团队)、三大专业库(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专家库、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资料库、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案例库)、三大实验平台(云计算实验中心、商品交易模拟实验中心、港口仿真实验中心)。 ■宁波大红鹰学院 “成为区域性大宗商品产业链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此次申报中,由宁波大红鹰学院牵头的“宁波大宗商品流通协同创新中心”,同样已经有4年的建设基础。 大宗商品是宁波特色区域产业,面对经济新常态,如何培育宁波大宗商品贸易新增长点?如何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与治理?如何构建宁波大宗商品物流经济圈? 在此背景下,2012年,宁波大红鹰学院 牵头成立了由多家高校、研究院所、领先企业为核心成员的“宁波大宗商品流通协同创新中心”,对新时期大宗商品产业发展展开全面深入研究。 该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与宁波市发改委、宁波市商务委、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甬商所”、“余姚塑料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流通分会等单位协同,主要围绕“大宗商品企业管理创新”、“大宗商品贸易创新”、“大宗商品物流与金融协同创新”、“大宗商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个方向,开展应用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 4年来,该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为大宗商品产业发展献计献策。2014年完成3项大宗商品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目前已经应用于多个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大宗商品贸易创新方面,完成了《全国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发展规划(2015-2020)》(规划提出的建议部分已被国务院采纳)、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系列专项课题等。 “未来3年,中心将强化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性政策研究,不断提升中心服务地方政府决策、引领大宗商品行业方向、支撑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区域性大宗商品的政策研究中心。”该中心王主任介绍说。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成为宁波市模塑成型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基地” 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模塑制品表面装饰与智能成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模内贴膜装饰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虽然成立不到两年,却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成功转化。 “模具产业是宁波市传统优势产业,宁波模具产业虽然规模大,但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中心姚主任表示,“用模内贴膜技术改造传统模塑制品装饰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宁波市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一次,有生产豆浆机的企业向该协同创新中心反映,在结构设计上,豆浆机的上盖和手柄采用了分体式设计,需要多设计开发一副模具,增加了产品成本和生产周期。 中心经过一年的攻关,克服技术难题,对豆浆机上盖和手柄进行一体式设计和贴膜装饰。改进后的产品在结构上更加简单,一副模具完成整个上盖的注塑生产,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周期。目前该型号的豆浆机已经产业化,2016年的生产计划为7万台/月。 截止2015年,该协同中心授权发明专利8个,实用新型专利200个,外观专利50个,被企业购买专利12项,50多项专利在企业进行生产。 “未来三年,中心将积极促进创新要素汇聚,努力打造宁波市模塑成型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基地。”中心姚主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