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宪舍弃在日本舒适的生活,回国创业,筑巢于宁波余姚,和团队借着“互联网+”的风口,瞄准数字化病理领域。他们用将近5年的耐心坚守和创新,实现了KF-PRO系列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仪高处理速度、高画质、低成本、小屏化的突破,跻身于国内主流数字病理市场。 记者 王婧 ■人物名片 姓名:刘炳宪 职务: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兼总经理 荣誉:2012年第六批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 准备“弹药” 厚积薄发 “创业和带兵打仗一样,要先备好‘弹药’才有胜算。”刘炳宪说的“弹药”就是合作伙伴、技术和经验。“当时出国就是为了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刘炳宪是哈尔滨人,一口的东北口音。他出生于1960年,1979年他考上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计算中心。工作8年后,他选择去日本继续深造,没想到这一待就是20多年。 在日本期间,他先后在佳能、富士胶卷等公司任职,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及管理经验。 2005年,他创办了日本株式会社微创系统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经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日本佳能、日本富士胶卷、东芝TEC等跨国公司在通信、马达控制、图像处理等领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合伙人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有着归国的愿望,因此把公司定位成在日本积累技术、人才、能量,为将来回国创业打下基础。”刘炳宪说,他带回来的3个团队核心成员,就在日本共事过多年。 2010年,一个远方电话促成了他的归国。 “江丰电子董事长姚力军博士是我的挚友,他在2005年归国创立了江丰电子。2010年,他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参加了一个关于数字病理的展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机遇,邀请我回国创业。” 刘炳宪立即对国内创业环境、数字病理领域开始调研,一年后,他毅然舍弃在日本舒适的生活,回国创业。 瞄准数字化病理领域“蓝海”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病理诊断思路的革命性变化,数字化病理和远程诊断成为各国医疗诊断界的不二之选。 数字化病理是将传统的玻璃病理切片,通过扫描获得优质的可视化数据,以应用于病理学的各个领域。 刘炳宪说,数字化病理解决了玻璃切片不易储存保管、易褪色、易损坏和切片检索困难等问题,并且实现了同一张切片可在不同地点同时被很多人浏览,为远程诊断提供了传输和共享的渠道和平台。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病理医生不足,对数字病理的需求可能比发达国家更为迫切。 正是看到了国内智慧医疗这一细分领域的“蓝海”,刘炳宪在余姚创立了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我们比较幸运,回来创业正好赶上了互联网的风口。”刘炳宪说,更让他欣慰的是,“宁波的创业环境很好,发展机会也较多。” 刘炳宪带领团队用了3年多就突破了技术难关,在第4年就研发出了全自动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整机。目前江丰生物生产的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仪的市场份额,占到国内整个细分市场的三分之一。 不过,刘炳宪说,他最大的成功还是“收获了优秀的团队”。“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连工资都发不出,因为是轻资产公司,从银行也贷不到款,这种状态持续那么多年,但这些合伙人一句怨言都没有,任劳任怨。” 创业要学会“做减法” 目前江丰生物获得了不少专利,已经公示的专利有100项,拿到证书的多达50项。今年年初已完成A轮融资。 刘炳宪认为,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个具体而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江丰生物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制定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成为数字病理的国内第一品牌,我们现在做到了。未来的方向是上市。” 在他看来,办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算5年以后的账。尽管数字病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各个领域方兴未艾,但是要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的数字病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数据库,还需更深一步的挖掘和思考。 江丰生物正在不断研发新产品,目前和上海长征医院、舜宇光学等大型医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 刘炳宪坦言,他们目前遇到的最大瓶颈是高端人才引不进来。“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不过,他们现在和清华大学、南京理工等大学建立了人才交流机制,希望通过产学研的对接,培养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