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统文化启蒙入学 |
 |
体验传统艺术的乐趣 |
 |
课堂学习欢乐多 |
 |
感受非遗魅力 |
 |
多彩的科技节活动 |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小学是形成思想、铸造灵魂的最佳时期。近年来,宁波市各中小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不断感悟并实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的内涵,引领学生成长成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同时,各地各校按照市教育局“一地一品,一校一策”的指导原则,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特色品牌创建工作,如杭州湾职校的德育生活化、宁海正学中学的“四好三气”德育工作、江东镇安小学的国学教育等。 李 宁 课程育人: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课堂教学是有效落实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宁波中小学校以新课改为契机,推进基础教育地方(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推出了一批德育精品课程。 “生命教育”是姜山中学的德育品牌,目前已经形成生命拓展、生涯规划、生命价值课等多门实践类课程。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该校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进行重新建构,构建了“德性养成、智性发展、灵性培育———三性共融,生命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体验式生命教育、导师式学生发展指导、普及式健康与审美、实践式科技教育、多元化生命课堂为主的生命教育“五大支柱”。 其中一门来自国外的课程“健康与幸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健康与营养、选择朋友、管理情绪、性行为教育、毒品安全知识……在该课程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应对策略。 无独有偶,2012年,宁波市实验学校以励志教育为切入点,将约束式管理和激励教育融为一体,倡导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成长。2014年该校脑瘫学生金梦雅在几乎失明的情形下考取了普通高中,她的事迹激励了无数实验学子,学校将其事迹排成了话剧。2015年,学校启动第一轮校本课程改革,德育紧跟步伐,挖掘身边的励志典型,开设了一系列主题励志课程。 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 走进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占地300亩的学校,没有一名专职绿化工,但校园的角角落落绿意盎然;整个教学区的24个厕所,没有一名专职保洁员,洁净度却堪比星级宾馆;校园公共场所,没有一个流动垃圾桶,但地上难见一片纸屑……“三无”的背后是学校三年“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索。 作为一所职业学校,杭职64个班级的2500名学生,35%来自特殊家庭;学生普遍内心自卑、生活习惯差、不愿读书、不想吃苦、不会主动服务。针对这一现象,杭州湾职校重点推出传统文化教育,希冀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明事理、懂礼仪、肯吃苦、善进取。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杭职校园内的每一寸空间都被打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课堂。以传统文化命名的校园道路,孝德墙上绘满了各种孝故事,LED大屏幕播放着传统文化讲座、诗词哲学等视频,校园广播播放着古典名曲《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学生们说:“在我们学校,抬头就能读到经典。” 校园文化有如春风化雨,学生们耳濡目染,变化在不经意中发生。下课后打打闹闹的少了,温文尔雅的多了;食堂里抢队、插队的少了,相互迁让的多了;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的少了,帮父母做家务的多了。 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开展主题创建活动,打造文化活动精品,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从2006年开始,宁波市教育局将甬剧等文化艺术精品送进校园,目前已经累计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近千场。此外,宁波市教育系统每年举办“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阅读节、社团文化节”等科技文化艺术活动,活跃校园生活;通过“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吟唱”、“网上祭英烈”、“核心价值观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书香校园”建设等主题活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吟唱)、廉政教育、孝悌感恩、童蒙养正等特色文化创建活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离不开全体师生的示范、带动和导向。为此,宁波各中小学通过开展“感动甬城十大优秀教师”评选、寻找身边“最美教师”、“美德好少年”、十佳百优班主任等先进评比,培塑了学校有示范、教师有典范、学生有榜样的良好氛围;通过挖掘典型人物背后的感人事迹,培塑了宁波大学“张主任”、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佳芬、独臂校长龚金川、“西藏妈妈”潘燕等典型人物。 社会实践: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社会是最大的学校,实践是最好的教学。宁波在全国率先推出“社会实践大课堂”项目,建立社会实践大课堂门户网站,编制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指南,两批共63家市级大课堂资源基地已经纳入体系。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是整合利用宁波市丰富的人文自然社会资源,通过免费或优惠的方式,为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职业见习、参观考察、修学旅行等活动提供的教学场所、教育资源及有效活动的总称,是宁波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事工程。 成立于2009年9月的象山县石浦东门渔文化艺术村是宁波市首批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目前,该村开辟了具有鲜明渔乡特色的“鱼拓画制作”、“鱼雕工艺制作”、“鱼贴画制作”、“鱼类标本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使该村的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机衔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成为大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 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是宁波市首批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内设6个展馆,分别展示出金银彩绣、草席编织、灯笼扎制、泥塑、竹雕等22个传统手工类非遗项目,并安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传授技艺。 对于青少年来说,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可以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宁波的人文历史资源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传承城市文化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