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洁明(左)与戚雅仙 |
倾诉人:徐洁明,女 年龄:71岁 记者:陈也喆 倾诉热线:87682640 15888563497 倾诉邮箱:dnsbqg@126.com 情感倾诉QQ:3148917426 公众微信号:dnsbqg 戚雅仙是解放后的越剧四大名旦之一。徐洁明是甬式戚派的代表性人物,作为戚派的大弟子,她的艺术生涯也是那一代越剧人的缩影。 6月11日下午,戚派传人徐洁明的收徒仪式在宁波举行。 仪式举行前,71岁的徐洁明向记者娓娓讲述了她与越剧名家戚雅仙的师徒情缘。 15岁进宁波 专区越剧团 我是慈溪三北人,父母都是勤恳劳作的本分人,家境还算殷实。那个时候,村里的广播站总会悠悠地传来戚雅仙演唱的越剧《婚姻曲》: “红太阳当空照,五星旗帜迎风飘,敲锣打鼓连天响,秧歌莲湘齐欢笑,婚姻法,有保障,自由平等乐逍遥,千年枷锁已打开,封建礼教如山倒。” 那是《婚姻法》刚普及的年代,家家户户农忙回来,都在哼唱这旋律。 耳濡目染下,小小的我渐渐喜欢上婉转缠绵的越剧,也喜欢上戚雅仙朴素深沉、韵味醇厚的唱腔。 我从小就喜欢哼几句越剧,唱歌也不错。15岁那年,在校长的推荐下,我被选拔进入宁波专区越剧团,成为剧团的学员。 当时,剧团里的老师这样评价我:“唇红齿白,明眸皓齿,肤若凝脂,两根翘翘的羊角辫,活脱脱就是越剧花旦的胚子。” 虽说主攻花旦,但其实花旦、青衣、正旦、老旦,样样都要学,行行都要演。 我如饥似渴地学着,期盼有一天能像戚雅仙一样,唱出动人的越剧。 第一次见到戚雅仙 初见戚雅仙,是在1963年。那一年,我18岁。 戚雅仙到宁波天然舞台来演出越剧《丰收之后》。剧团带着我们去现场观摩学习。 我们这帮孩子,第一次见到名角在台上唱念做打,而不是在广播里,一个个都两眼放光,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一个人戏做得好,是那么光彩。 戏演完以后,我们一群人围拢到戚雅仙的住所。卸完妆的她,没有台上那么华丽,却是那么和蔼慈祥。 我们让她教唱几句,她谦虚地说:“我嗓子不好。” 然后定了定神,张口开始清唱:“甬江水,浪滔滔……” 我听得入了迷。她唱得那么悦耳动听,她的形象在曼妙的音乐里也变得美丽优雅。 唱完,她还不好意思地说:“没有人给我拉琴,我唱不好。” 她的谦逊低调,更衬得她柔美温婉。年少的我,害羞青涩,不敢跟她说话,只有默默地望着她,听她唱着。 回去之后,我更是没日没夜地听戚雅仙的越剧选段,模仿她的手眼身法步。 后来,我渐渐在越剧团立住脚跟,常上台演出《九斤姑娘》《柜中缘》《风雪摆渡》等剧目。 我的技艺正在日臻娴熟,“文革”却在这个时候来了。 拜戚雅仙为师 文革时期,我被分配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不能唱越剧了,但我还是见缝插针地练嗓、练功。每有闲暇,听一听戚雅仙的越剧选段,整天的疲劳就会烟消云散。 1979年,我被调入鄞县越剧团,那一年,我34岁。 34岁,对一个越剧演员来说,是艺术上的黄金年龄,我贪婪地汲取着艺术的养分,可是并没有机会演主角。 当时,经历了十年浩劫,刚刚恢复建制的鄞县越剧团,正面临演员青黄不接的状况。 剧团决定,由前辈演员带着我们这帮后起之秀,同台“传帮带”。 1980年,鄞县越剧团携《沉香扇》一剧到上海演出。 第一天演出时,我饰演丫鬟兰香这个角色,戏份不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上海的观众很喜欢我,也很喜欢我的唱腔,也许是因为他们听到了熟悉的戚派唱法。 第二天演出前,观众和剧场老板强烈要求我出演剧中女主角蔡兰英。 从那以后,我成为了鄞县越剧团的主要花旦。 我想来想去,这样的机会,是戚雅仙赋予我的。戚派基因早已在我幼年时期,溶入在我的血液里。 此后,我在根据同名淮剧改编的越剧《牙痕记》里,套用了戚派的板式和唱腔,完全凭着从小对戚派唱腔的记忆,进行了第一次探索性的演绎。 年纪愈大,愈是对戚派着迷,心里一直渴盼着能成为她真正的徒弟,受到她一对一的言传身教。 1981年,上海静安越剧团到宁波演出。由戚雅仙主演的越剧《玉堂春》异常火爆,买票要凭户口簿,每人限购两张。即便如此,剧场走道上还是摆满了座椅。 就是那一场演出,我下定决心要见到戚雅仙,立志拜她为师。 我知道她住在甬港饭店,就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她的房间,开门见山地说:“戚老师,我就是喜欢你的流派,你教教我好吗?” 戚雅仙愣了一下:“啊,小徐啊,我听过你唱的《血手印》,你的嗓子比我好,不要唱我的戚派。” “我就是喜欢戚派。” “你这么好的嗓子,可以唱其他流派。” “我是你的戏迷,从小就喜欢你。” “我没啥花头的,主要还是要靠你自己。” 没想到那么多年过去,戚老师仍然谦逊平和。这也是我最敬重她的地方。 1982年,在鄞县越剧团和上海静安越剧团的共同见证下,我正式拜戚雅仙为师,成为戚派的入室弟子。 在戚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在原创大戏《离婚记》和《东方女性》中成功运用戚派唱腔,再一次进行原创剧目戚派化的探索。 1984年,我主演的越剧《母子奇遇》,荣获浙江省汇演二等奖。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戚老师的功劳。 2003年,戚老师逝世了,享年75岁,可是她的袅袅余音始终在我心里萦绕,永久不散。戚派,就是我内心流淌的音乐。 我退休至今已有20年,之所以教唱戚派,为的就是把戚派的火种延续下去。至今,吴万华、胡红梅、吕倩茹、杨玉娟、盛英智、俞佳蓉,先后成为我的入室弟子。 每年清明,每逢祭日,我都会在家里做羹饭,祭奠我心里永远的越剧艺术家戚雅仙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