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委员正在调解纠纷。记者 胡珊 摄 |
昨日,记者从宁波市司法局获悉,经过近1年的筹备,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宁波市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第三方平台目前已进入试运行期。 作为专业调解知识产权纠纷的第三方独立平台,它是宁波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高速发展的产物。宁波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第三方平台的产生,意味着以后在宁波发生了知识产权纠纷,除了可以走司法途径,还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人民调解,让纠纷得到快速处理。 记 者 胡珊 实习生 柳欣 知识产权增长快纠纷增长也快 今年2月,宁波一名知识产权所有人发现,自己所有的商标被一家企业用在了食品包装袋上,他向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举报投诉,要求处理该企业的侵权行为。在宁波市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第三方平台协助下,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投诉进行了调解,促使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这只是近年来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极为普通的个例。由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促使企业研发实力增强,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活动频繁,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专利、商标等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著作权登记数量增幅明显,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以专利为例,近年来宁波专利申请、授权分别以年均超过45%和30%的增速快速增长,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1件,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和知识产权快速增长形成正比的是,宁波知识产权保护形势也比较严峻,纠纷数量不断上升,涉外案件也呈多发、群发态势。据《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披露,2013年-2015年,宁波市两级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年均增幅大幅升高。其中2015年,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收案1257件,较去年同期的748件增加68%,结案1255件,较去年增长81.1%。 筹备近1年成立第三方调解平台 知识产权案件数量的大幅提升,让法院审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快速化解纠纷,宁波从去年5月起,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指导下,由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市知识产权局牵头,联合市司法局、中国互联网协会、市文广局、中国(宁波)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宁波大学法学院、市律师协会等参与共同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第三方平台。 2015年10月,平台建设方案的报告获得宁波市委市政府批示。经过近一年的筹备期,今年3月15日,宁波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第三方平台进入试运行期,主要开展诉调对接、运用转化、快速维权、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平台设立宁波市知识产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中心和宁波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运作模式分为三种:一是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司法诉讼过程中委托调解模式;二是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行政调解后司法确认模式;三是中心自行受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由人民调解后司法确认模式。 帮国外企业成功化解复杂专利纠纷 一个知识产权纠纷具体是怎么调解的?宁波市司法局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平台最近处理的一起案件。 申请方是某国公司,该公司的某器械在中国拥有2项发明专利与3项外观设计专利。2015年,某国公司在市场上发现一款侵犯其5项专利的器械,经过调查后发现为宁波某公司生产并销售的产品。 宁波市知识产权局收到某国公司的代理机构提交的《专利侵权纠纷请求书》与相关的证据材料,当事人请求宁波市知识产权局依法责令被请求人停止生产、销售和许诺销售该侵权产品,并销毁生产侵权产品的模具、专用生产工具、包装以及宣传材料。 宁波市知识产权局将某国公司的代理人指引到宁波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位于高新区扬帆路999弄B3号楼。因该批案件所涉及专利较为复杂,平台的专利分析预警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平台的专利数据库进行检索,对该案件所涉专利以及产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促成双方和解。 最终,双方于2016年3月达成调解协议,宁波某公司承诺立刻停止生产、销售和许诺销售该案所涉专利产品,并在三个月内处理该案所涉专利产品使之不在市场上流通,同时该公司承诺对己方产品进行改进,做到双方产品有直观、明显的区别。 “平台受理的纠纷渠道较多,除了自行到宁波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的外,宁波市知识产权局、法院等部门如果需要平台协助,也会将案件指引过来。” “纠纷受理后,专业调解员会介入双方之间做调查、取证、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成功,双方也愿意,法院会给予司法确认;如果调解不成功,则进入诉讼程序或其他途径解决。”该负责人称,普通调解,如果没经过司法确认,当事人可以反悔,但经过司法确认后,那就不能反悔了,当事人可以直接拿着调解书,到法院要求强制执行。跟诉讼相比,由于诉调对接中心不收费,因此维权成本很低。 试运行期已成功调解137件纠纷 目前,宁波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平台已经拥有包括律师、专利代理人、工程技术人员、离退休法官及知识产权管理保护人员等在内80余名专业调解员,通过试运行,人民调解委员会目前已累计成功调解案件137件,其中专利侵权纠纷11件,商标纠纷2件,版权纠纷124件。 平台还吸收专利技术分析资源、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将相关运行经验、成果及相关侵权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目前已通过“知之汇”分析系统,将2015年司法系统和行政系统的知识产权案件进行对比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依托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已有的宁波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利用服务,系统拥有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量专利数据,建成58个行业专利特色库,为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定制了1600个中外企业专利特色库,有效提高了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规避技术壁垒,预防侵权纠纷。 此外,平台与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建立了跨部门案件处理机制,在征得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将案件转交给相关执法部门,发挥行政执法高效、便捷的优点。同时,引入永欣等公证机构,争取缩短调解时间,实现部分案件电子取证,解决取证难的问题。 ■相关链接 调解成功案例 1.商标案例 葛某拥有第879****号注册商标的所有权,2016年2月,葛某发现宁波市鄞州区某企业未经其授权在生产、销售的食品包装上使用该注册的商标,便向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举报投诉,要求处理该企业的侵权行为。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宁波市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第三方平台协助下进行调解。双方于2016年3达成调解协议,约定该公司立即停止在其生产、销售的食品包装上使用第879****号注册商标,并赔偿葛某经济损失30000元。在征求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平台将案卷材料及调解协议移交至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法院快速立案后,当天依照双方当事人签订的调解协议出具了民事调解书,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具有了司法强制力,体现了诉调对接机制的快速高效。 2.著作权案例 2016年年初,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一批针对KTV娱乐场所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该批案件都由曲库或著作权代理机构代理,起诉宁波的KTV娱乐场所未经授权使用著作权人音乐作品,侵犯著作权人的著作权。 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征求双方当事人或代理人的同意后,将该案件移交至宁波市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第三方平台进行调解。经审查,平台调解员与娱乐行会的工作人员对该案件进行共同调解。经调解员的调解,截至目前已有8家KTV娱乐场所与曲库或著作权代理机构达成调解协议,并签订了KTV音乐作品使用协议,获得了著作权许可。曲库或著作权代理机构在签订调解协议后均向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