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今年7月29日,是“东方的莎士比亚”、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逝世400周年的日子。 鲜为人知的是,汤显祖与被誉为“明代宁波第一才子”的屠隆(1544~1605)情谊颇深。 屠隆,字长卿,“生有异才”,是明代的戏剧家和文学家。《明史》上说,屠隆的剧作,不在汤显祖之下。 他们都是进士,都曾为官,且颇有官声,只是最后官场失意,转而寄情于勾栏瓦舍。 400多年前,这两位旷世奇才是怎样结缘的呢?近日,记者请教了海曙区文保所的青年学者周东旭。 一段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在故纸堆里翻扒了出来。 记者 陈也喆/文 章丽珍/绘 京城相识 汤显祖出身于江西临川的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会作诗,21岁中举。这样的资质,本该在仕途上顺风顺水。 1577年,汤显祖进京会试,与鄞县人屠隆相识,此后两人过从甚密,渐渐结为至交。 也是在1577年,发生了一件扭转汤显祖一生走向的大事。 那一年,当朝首辅张居正想让两个儿子考科举进官场。可是考科举哪有那么容易,张居正便想到找两个“枪手”,替儿子考。 其中一个“枪手”,就是当时颇负盛名的举人汤显祖。张居正派人去说服汤显祖,承诺只要他肯合作,就让他在下一次考试中拔得头筹。 汤显祖洁身自好,两次婉言谢绝:“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结果,汤显祖不仅名落孙山,而且得罪了张居正。张居正指示东厂严密监视汤显祖,并在他写的戏里吹毛求疵,力求发现一些对朝廷不利的言论。 不过这一点算是徒劳了。汤显祖的戏,写的都是梦。 他一生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又名《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得意处惟在《牡丹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儿女情长,缠绵悱恻,你侬我侬,哪里有攻击朝廷的影子? 即便如此,汤显祖求取功名之路依然非常坎坷,直到张居正去世后,他才考中进士。 那一年,他33岁,在仕途上整整耽误了六年。 其实,相比起柳永50岁才考中进士,汤显祖也不算晚。只是他的性子,本不适合在官场混迹。 1583年,屠隆升任北京礼部仪制司主事,汤显祖正在北京礼部观政。 两位惺惺相惜的才子,终于有机会朝夕相对。 汤显祖在写给屠隆的诗中说:“君门如水亦如市,直为风烟能满纸。” 屠隆说:“长安人事,如置奕然,风云变幻,自起自灭,是非人我山高矣。” 两个都是为官清廉,关心民生,颇有政绩,却又不肯同流合污的人,他们的政治理想很相似。 屠隆为官十年,在颍上和青浦任职时,解决了当地的水患,兴办学堂,百姓都很爱戴他。 汤显祖后来在浙江遂昌当知县的时候,兴农兴学兴文,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在百姓中传习昆曲,亲身执教。 巧的是,两个人最终都官场失意,被贬还乡。 汤显祖生性狷介,不肯攀附权贵。1591年,他写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揭露朝中大臣贪赃枉法的罪行。 最后,以汤显祖主动挂冠回乡收场。 屠隆被贬返乡的日子比汤显祖还早些。1584年,屠隆因为得罪了刑部主事俞显卿,被对方攻讦为与西宁侯宋世恩淫纵,而被削职回乡。 纵情勾栏 屠隆回乡之后,远离官场,成了一个纯粹的才子。他纵情诗酒,填词作曲。 那么,他究竟多有才? 《明史》上记载,他下笔千言,倏忽而就,写诗文时,更是不经意间,一挥数纸。 他还喜欢跟人面对面坐下,拟两个题目,各赋百韵,文章一蹴而就。 他还爱跟人对弈,口诵诗文,让另一个人记录下来,那个抄录的人往往赶不上他出口成章的速度。 在明代万历年间,屠隆和汤显祖都是以剧作家闻名的,屠隆的戏甚至比汤显祖的更卖座。 屠隆不光自己写戏,还会演戏,家中还蓄有戏班。 许多文人雅士,为了回避现世的尔虞我诈,利用富足的家产,蓄养戏班,纵情声色,以写戏演戏看戏,作为遁世的寄托。 屠隆便是如此。他还善于创新,他编过一出戏,没有一支曲牌,只用宾白演出,大家一听就懂,老少皆宜,类似于现在的话剧。这在当年,算是创举。 他写的传奇,也符合大众口味,比如《昙花记》《彩毫记》《修文记》,叫好又叫座,他本人也因此闻名遐迩。 屠隆的生活,从诗人李玮《过屠园》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生存金屋事繁华,抱老勾栏映玉花。自押梨园新曲谱,教成歌曲落谁家?” 遂昌之约 当年已在遂昌当知县,蜗居在山城小县的汤显祖,始终没有忘却宁波老友屠隆。 他写了一封题为《柬长卿》的信给屠隆:“北洗竹林寺以待足下,竟成子虚。羊沟蚹谷,何得赤水之珠?” “赤水之珠”,说的就是屠隆。 1595年春天,屠隆如约而至。汤显祖与他煮酒纵歌,畅谈叙旧,彼此交心,切磋戏曲。 他们一起在灯下共同研读董解元的《西厢记》,看到精妙绝伦之处,拍案叫好,两人都认为《西厢记》妙在一个“情”字。 两个人各抒胸臆,激发了彼此的创作欲望,汤显祖的旷世之作《牡丹亭》,就是在那个时候萌芽的。 那年秋天,屠隆再次来到遂昌。这一次,两个人恣情畅游,遍访青城山、白马山、妙高山和三台寺等遂昌的名胜古迹。 所到之处,留下了不少诗篇。十余天后,两个人依依惜别在秋雨中。 汤显祖写下《秋雨九华馆送别屠长卿,便入会城课满》和《平昌送屠长卿归省》两首诗,送别老友。 情寄之殇 1605年,屠隆害了病,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 汤显祖知道后,写了一组七绝:《长卿苦情寄之殇,筋骨段坏,号痛不可忍。教令阖舍念观世音稍定,戏寄十绝》,共十首诗,遥寄给屠隆。 情寄之殇,其实就是性病的雅称。 那个年代,文人墨客眠花宿柳的风流韵事,倒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那时的妓院娼馆,充斥市巷。才艺双绝的文妓,为文人提供精神上的愉悦与慰藉,也激发了才子们的创作欲望。 《全唐诗》中有2000多首诗就与妓女有关。也因此可以理解,汤显祖为什么毫不避讳,甚至是堂而皇之地把好友的风月之事写入诗里。 汤显祖还为屠隆写过一首诗《为屠长卿有赠》,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望若朝云见若神,一时含笑一时嗔。不应至死缘消渴,放诞风流是可人。” 在他看来,这不是淫乱,而是风流。只是风雅的背后,难免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1605年,屠隆在病痛折磨中离世。汤显祖过得也很不如意,他在家乡的剧场被封,经济来源中断,开始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潦倒日子。 1616年,汤显祖在贫困交加中去世,监视了他半生的东厂特务机关,在秘密档案记录里留下一句评语,虽刻薄却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汤有时名,其狂放不羁,非议朝廷,意气慷剀,蹭澄穷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