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候鸟”认真地学习金银彩绣。 |
第一次向父母行礼、第一次给父母写信、第一次拿起毛笔画国画、第一次学金银彩绣、第一次学慈孝礼仪……近日,海曙区教育局组织了50位“小候鸟”来到位于江北区慈城镇的半樸园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体验了一回传统国学文化之旅。 戴巧泽 文/摄 半樸园里感受传统文化 半浦村是宁波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姚江之滨,三面环水,南有“灌浦古渡”,西临河姆渡,北有慈城古城,据交通要冲,是代表性的渡口古村。因村落古风犹存,民风淳朴,特别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德孝传统方面有着非常厚的根基。 坐落在半浦村里的半浦小学创建于19世纪20年代,是由当年四明银行行长孙衡甫和同乡会共同出资建造。从民国开始,半浦小学一直就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的灵魂殿堂,成就了众多学子的求学梦。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半浦小学渐渐沉寂起来。 2016年初,翻新修建后的半浦小学迎来了新生,更名为半樸园,并于同年被宁波市教育局批准为第三批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 目前,半樸园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体验内容,涵盖国学、农耕、传统手工艺、素质拓展等领域,其中国学礼仪、植物印染课程深受学生与老师家长们的喜爱。为保证学生课程体验的质量,半樸园里各课程的专职老师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其中有甬城国学、天一讲堂特聘教授讲师,有特邀的民间手工艺人,也有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专业讲师,武当三丰派传人等优秀教师资源。 今年暑期,半樸园推出了“之乎者也过暑假”等一系列体验国学文化的夏令营活动,深受家长好评。 学国学礼仪,“小候鸟”感恩父母 在半樸园里的第一堂课上,“小候鸟”们率先体验了一回传统的跪拜礼仪。 孩子们集体换了一身天蓝色的汉服,盘腿坐到操场中间的两排草蒲团上时,这一身天蓝色跟周围古色古香的建筑一搭,恍若时光倒流到了古代。 台上老师边解释边做样子,台下的孩子们也都绷着小脸认真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倒也学得有模有样。跟着祭司拜完孔子像,接下来才是重点,拜父母。 家长们都站到孩子的左侧,接受孩子的磕头跪拜之礼。在古时,这可是一种非常庄重的大礼,据说只有天地、父母和天子才受得。第一次受到孩子这样的大礼,让在场的家长们很是动容,不少家长感动得眼眶都湿润了。 半樸园负责人竺彩君介绍,“我接触过很多家长,他们向我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一到家里的时候就变得不听话,也不注重礼仪,更不懂得体贴父母,让我感触很深。我认为现在的孩子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太少了,在德行和家庭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半浦村长久以来在德孝传统方面有着非常厚的根基,我就有了一个念头,要让更多的孩子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生活独立、拥有良好品行的人,所以就修建了半樸园,开设这些国学课程。” 体验传统手工艺,传承国学文化 在体验完跪拜礼仪和慈孝文化后,孩子们的第一堂传统手工艺课也正式开始了。 首先体验的是植物印染课程,老师向孩子们介绍,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不但颜色多,色泽艳丽,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台下的孩子们一个个听得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其中某个环节。 “老师菠菜是不是能染色”、“老师我觉得蓝莓可以让颜色变蓝”、“老师我吃桑果的时候沾到衣服上洗都洗不掉,是不是也可以染色”,孩子们在聆听中,也开启了自己的头脑风暴,想象着一切可以染色的物品。 最后,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用南瓜提炼的染料分发给孩子们,让他们按照步骤学习印染丝巾,别看这帮孩子年龄小,一个个都学得有模有样,不一会儿一条黄色的丝巾就成型了。成型后的丝巾还需要进行晾晒,孩子们却有些等不及了,“我一定要把这条丝巾送给妈妈,她一定会喜欢的。” 接下来,孩子们还体验了投壶、射箭、金银彩绣、国画等项目,这些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大呼过瘾,意犹未尽地表示将来也要学习这些传统文化。 91家社会实践资源基地等着你来体验 半樸园浓浓的国学文化,让“小候鸟”们感触颇多,不少家长反映,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孩子们的暑假过得更加充实。 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全市分三批共认定市级资源基地91家,形成了我市社会实践大课堂丰富多样的市级资源基地群,为全市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提供资源支持。 随着社会实践大课堂的启动,宁波市教育局还建立了社会实践大课堂信息管理和网络服务平台。2015年,“宁波市社会实践大课堂”门户网站正式启动运行,实现了资源基地信息的同步连接。 目前,我市已向城区中小学生发放社会实践卡十二万余张,率先实现海曙,江东、江北、高新区等四个中心城区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的联网管理。学生可以持卡,通过POS机刷卡进入大课程基地进行实践参观,还可以通过储存的刷卡信息记录自己中小学时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足迹。下阶段,将向其他县市区中小学生推广应用社会实践卡。 这么多的社会实践基地,还不快来看看有没有你中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