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建南靖土楼。 |
张全民是宁波鄞州人,现为鄞州高级中学副校长、中学特级语文教师。他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尤其关注身边乡村的变化。参加工作后,他对身边充满历史感的古建筑更加留心,力图通过脚步的丈量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韵味和人文情怀。20多年来,他走遍了全国各地,每到一处都要到古建筑处走走,体会那种让人心动的历史感。 记 者 毛雷君 实习生 梅欣颖 (本版图片由张全民提供) 因为古村爱上古建筑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刚上中学的张全民,和父亲一起坐着手摇船,从鄞州乡下沿着河道来宁波市区卖西瓜。当时是半夜出发,卖完西瓜已是第二天的下午。当小船摇到张六四房(现在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区)的时候,正好夕阳西下,高高的马头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壮丽,一派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给他一种直击心灵的感动,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起,对于家乡的热爱,对于身边古建筑的热爱,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了。 由于从小热爱文学,张全民大学时读的是中文专业。工作后当了语文老师,他对于古建筑的热爱也与日俱增。每到节假日,他骑着自行车,游走于乡间古道,搜寻那些遗落的古村落、古桥、古塔。很快,他跑遍了鄞州大大小小的古村,见识了各地的古建筑。 让旅行融入到历史中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张全民探访古建筑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最近10多年,他走遍了除东三省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各地。和别人旅游注重自然环境和饮食特点不同,张全民更喜欢去探寻各种古建筑背后的历史和人文。他告诉记者,他更喜欢把这种行为叫做“旅行”,因为能更加突出行动的力量,而不单单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景点。 去年,他带着家人自驾去了新疆。他说,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那种壮美的山河,就无法体会《大唐西域记》里所描绘的景象和气度。在敦煌,他仔细地端详每一张壁画,仿佛从飞天那迷人的微笑中,领略了千年前的绰约风姿。从江南的烟雨蒙蒙到塞北的大漠风沙,张全民觉得历史的尘埃也变得富有了人情味。他觉得,只有你对当时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才会体会到旅途中一砖一瓦所包含的情感。 文化遗存背后的精神内涵 “我喜欢一个人旅行,这样可以不受干扰,更好地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张全民告诉记者,每到一个城市,他总会搜寻一些和家乡有关的文化遗存。比如去北京的时候,很多人会去看天安门和长城,而他则选择去很冷门的绍兴会馆和谭嗣同故居。 张全民觉得,作为浙江同乡,鲁迅先生的精神对他有着很深的影响。而谭嗣同为天下苍生舍身就义的大无畏精神也让他肃然起敬。 “如果事前不做功课,对这些人文景点背后的故事不了解,可能就会觉得没多大意思。但是一旦你和先贤建立起思想上的共鸣,每一处细节都会带你进入当时的时空,仿佛我们和这些伟大的灵魂可以很好地交流。”这种文化旅行,是张全民最推崇的,所以旅行途中,书籍是他最好的伴侣。 用文字记录乡愁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张全民对文字有着天然的敏感和执着。同时,作为一名作家,他的文字在《散文》《散文百家》《北京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上经常出现。作为关心家乡的文化人,他在《宁波日报》《文学港》等本地媒体也经常发表文章,探讨这个时代的乡愁。 2014年,他出版了《看不见的乡愁》一书,扉页上写着“献给宁波”,表达了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书中记录了他这些年走遍宁波的山山水水,所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冲击和回忆。书中按照类别分别介绍了宁波的古桥、古祠堂、寺庙、民国旧宅、名人故居、名人墓地、古村落、消逝的古村落、古镇、古城、名校旧址、博物馆以及时尚创意园区等。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讲述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情感,和自己那看不见的乡愁。 张全民觉得,虽然自己去过全国那么多地方,见证了那么多建筑,但是每到一地,他都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家乡。那些熟悉的马头墙、那些华丽的藻井、那些精致的骨木镶嵌,似乎都在向他讲述着看不见的乡愁,体会到家乡熟悉的文化基因。 在他看来,宁波对于历史遗存的保护还是做得不错的,但是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他推崇的是乌镇这样的保护和开发模式,让原住民可以和时代一起发展和进步。每次,来到古镇,他都会想起家乡那曾经清澈的塘河和临水而居的乡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