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湖水祈祷

《五百罗汉图》与宁波东钱湖

  五百罗汉之《应身观音》 绢本设色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左下角将画稿摊开者疑似周季常,拿笔指点的长者疑为林庭珪,两人背后合掌僧人为义绍

  南宋,东钱湖西北岸青山下,有一寺名曰惠安院。寺中有僧义绍,自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起,历经十年化缘,委托明州城中画匠周季常、林庭珪二人绘制《五百罗汉图》(共计百幅,每幅五个罗汉),施入寺內,供仪典之用。

  后来,这批画被日僧请去,渡海珍藏。800年后,成为存世数量最多、比较完整的一套南宋五百罗汉图。1894年12月,其中的44幅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首次展出,从此开启西方对于中国绘画的关注和研究。

  今年7月,宁波画商徐伟以复制成果展的形式迎五百罗汉图“回家”,在月湖美术馆展出至9月10日。据悉,这批罗汉图最终仍将回到东钱湖。

  记者 顾嘉懿 

  传奇的寺 惠安院

  东钱湖北岸青山一带自古风景幽美,明成化《宁波郡志》载:“青山,县东三十五里,峰峦叠翠,春风一动而胭红粉白者,宛如图画。” 

  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的惠安院位于青山东北麓,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赐额“惠安”。明洪武间改名青山寺,后几经毁建,今已无存。元延祐《四明志》记载了一则传说:“唐天祐元年(904年)中元日,有十六僧现于山顶,逡巡而灭,又名其寺曰罗汉院。”这是惠安院与罗汉渊源的最早记载。

  宁波老桥研究者朱永宁的发现印证了惠安院历史。东钱湖青山脚下高钱村有一座宝佑桥,东侧河磡有一块条石,上有《宋惠安院僧怀实施钱造桥记》,明确记载了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建造此桥的信息。这个年份,仅比保国寺大殿晚了三年,宝佑桥也是宁波现存古桥中年代最早的一座。

  由此可见,惠安院不仅在宋时小有名气,且院中僧人与地方多有互动。

  执着的僧 义绍

  义绍之名史册无载,他的全部生平,仅留存在其鞠躬尽瘁劝募的《五百罗汉图》所残留的泥金铭文中。

  1178年,从东钱湖走出的南宋右丞相史浩,因仰慕镇江金山寺水陆法会之盛,“施田百亩,于四明东钱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法会”。由他创建的月波寺,与附近的尊教寺、惠安院连在一起,成为了南宋最大的“四时水陆道场”。

  同年,惠安院僧人义绍发宏愿,要为寺庙“干造五百大阿罗汉”。不过他或许没有想到,这条化缘之路,历经了十年。

  据2011年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与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对《五百罗汉图》的光学调查结果显示,现存94幅罗汉图中,48幅有铭文记录。常规格式如《罗汉观瀑》一图的右首题字“万令乡老界女弟子李三十娘施财画此,入惠安院常住供养,功德随心圆满,庚子淳熙七年,干僧义绍书,周季常笔”。点明信众所处的地域、身份、目的、供养时间、求缘僧人和画工姓名。

  综合来看,人们的供养原因不外乎为逝者追荐亡灵、为生者祈求安宁几类。信众主要以东钱湖周边的万令乡、丰乐乡、翔凤乡、阳堂乡、鄞塘乡人为主,也有尊教院比丘“友情”施入的画作。自从1184年之后,义绍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周边府县,但劝募不因外出游历而止。直到最后一幅画作的纪年出现,即1188年。

  1178年-1188年,这也是国际上对这套《五百罗汉图》绘制时间的基本判断。

  城中画匠 周季常、林庭珪

  同义绍一样,周季常、林庭珪也为正史不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生卒年月、家庭住址、学画经历、生平履历。只知道,由两人合力完成的《五百罗汉图》包罗万象:草木树石,山川河流,游戏人间嬉笑怒骂的罗汉,来自四方衣饰不一的供养人……除了熟谙佛教典故,他们还将南宋的风物、人文随手画入图中,成为后人探寻宋代日常生活细节的重要佐证。

  以第一幅《罗汉聚会图》为例,描绘了诸罗汉齐聚惠安院的场景。画中的回廊,前有莲池,唱导师正在劝请罗汉。回廊内的供养台上并排放着狮形白瓷香炉和两个白瓷花瓶,瓶内各插芍药一株,两侧是行道灯。蒲团前一位年迈的士大夫,身着官服,手执笏板而立。旁边一人,官服上别着“东坡巾”,正在鞠躬行礼。身后两名妇人,还有一哺乳的奶妈,佣人立于两边。此图生动刻画了仪式的场景,甚至还可以从芍药花开、莲叶吐翠、柳条泛绿等细节推断此时正是东钱湖的初夏时节。

  48幅有铭文的罗汉画中,有周季常署名画作40幅,林庭珪8幅。研究认为,林庭珪的线条劲味稍强,墨色较浓厚,对比更强烈,而周季常则描线较柔和,用笔纤秀,似守古法。

  宁波佛画 流传海外的商品画

  宁波自唐以来,便是中日海上贸易中方的最大门户。无数日本僧人远渡重洋,前来拜访宁波的佛教遗迹,他们带回的佛教文化和物品,成为日本佛教发展的基础。

  其中有一类,统称“宁波佛画”。多以阿弥陀三尊、十王图、罗汉图、佛涅槃 图等为主题,用色浓艳,敷彩自然,而与清淡闲远的文人水墨画风格不同。许多图画构图相似,有点像“批量生产”的成果,具有“商品画”性质。可惜的是,此类佛画现在国内反而找不到了。

  据不完全统计,流传海外的“明州”“庆元府”“四明”款卷轴有二十余套,题款不仅留有画工住址,如“车桥西金大受”“车桥石板巷陆信忠”“咸塘赵璚”“江下周四郎”,也留有画工姓名:金处士、陆仲渊、赵宁华、张思恭、张思训、普悦。这些画坊集中在车桥(今车轿街)一带,此地旧时位于宁波东门灵桥门西,与日本船津与市舶司务(今江厦公园一带)相去不远。而日僧入宋或归国所乘商舶都必得由市舶务出入,“画家群集在车桥一带确实有利于作绘画的出口生意”。台湾学者石守谦分析,在画上标明住址或许还有“广告”之用,方便买主按图索骥,前来订购。

  同时,车桥附近的延庆寺,香火鼎盛,也助长了画坊生意。

  大德寺五百罗汉

  美术史上重要一环

  但位于东钱湖惠安院的《五百罗汉图》又如何得到了日僧青睐呢?查考宋代宁波地图可见,惠安院所处位置与鼎鼎大名的天童寺相近,日僧到访天童后,经东钱湖往天台方向行进不失为“朝圣之旅”。路遇《五百罗汉图》,惊其壮观,执意请去日本,不无可能。

  结果就是,《五百罗汉图》在13-14世纪到了日本,先保藏在镰仓寿福寺,后转藏箱根早云寺,1590年移藏京都丰国寺,再转藏京都大德寺。6幅佚作由日本僧人木村德应在1638年补齐。

  将这批画真正推向世界是在1894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古代中国佛教绘画特别展”,展出大德寺《五百罗汉图》中的44幅。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展出中国画,引起了美术史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在这次展览后,波士顿美术馆购藏了其中10幅画作,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购藏2幅。此后的一个世纪,大德寺五百罗汉研究被推向一个新高度。尤其是在1956年,方闻的博士论文,成为“普林斯顿学派”中国画研究的奠基之作。

  “五百罗汉”也曾一度“回国”。那是2012年,藏于波士顿的《云中示现》《施财贫者》《竹林致琛》《观舍利光》应上海博物馆邀请,曾参展“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特展”。这是罗汉图真迹归国的唯一记录。

  去年,宁波画商徐伟得知南宋五百罗汉流传海外的经历,亲赴日本寻访原图,并从德国购入先进的复制仪器,在专业团队为期10个月的课题研究和复制技术攻关下,百幅罗汉画以影像数据的形式进行展现。今年7月底,“南宋·明州五百罗汉图复制成果展”在宁波月湖美术馆整体展出,将持续到9月10日。据悉,展览完成后,徐伟有意将复制画带回东钱湖,设立专题陈列馆,让南宋人的信仰与努力永被后世铭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