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经济·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赫:海洋防污比治污更重要

  ■人物名片

  姓名:李赫

  职务: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副研究员

  荣誉:宁波市“3315计划”创新人才

  自开展海洋活动以来,人类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去防止海洋生物污损。

  “目前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的方式是使用含铜的抗污剂,很难说这种方式会在未来带来什么样的负面效应。”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表面工程事业部副研究员李赫这样告诉记者。目前,李赫通过研究海洋污损形成机理,以生物污损形成前期为切入口,攻关环境友好型的海洋防污技术。记者 劳育聪 

  “安心办”让归国人才安心

  李赫从北大化学系毕业后,经历了一场“奇幻之旅”———他先后于惠普公司、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ABB公司担任IT工程师的职位。

  2004年8月,李赫顺利进入了美国缅因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我主要以红外光谱为研究手段,针对微生物在表面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进行研究。”他回忆道。

  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李赫来到导师建立的美国OSS公司工作。“这个公司主要承担美国国防部的一些军工类的项目。”他介绍说,“同一时期,我们还做了许多环保方面的项目,如参与了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后续处理工作。”直到美国国防部要求从事此类项目的人员必须为美国公民之后,李赫决定回国发展。

  当问及他为什么会选择来到宁波时,李赫说:“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是一家比较新的研究所,相对来说有着更加灵活的机制,平台处于一个上升期,并且当时材料所正在海洋领域进行布局,是我很想从事的一个研究领域。此外,材料所中有非常完善的服务功能,比如其中有一个叫做‘安心办’的机构,可以帮忙解决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的问题,还有相应的购房优惠,在全国范围内而言,这样的福利也是比较少见的。综合以上因素,我选择来到宁波发展。”

  前期防污比治污更重要

  李赫见证了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实验室主要围绕海洋环境材料腐蚀损伤失效、海水环境生物污损等问题,开展长效海洋防腐材料、绿色减阻防污材料、深海密封和抗磨蚀材料、海洋环境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他表示非常享受在这个实验室中与团队共同研究的生活。

  目前,李赫带领团队围绕海洋生物污损领域开展研究。他向记者描述了这种污损所带来的危害性。“附着在设备上的生物会对设施的结构造成破坏,尤其是在某些运动的物体上,会令阻力增大,从而增大能源的消耗。以军舰而言,如果污损情况严重,就会造成机动性下降,可能会导致作战失败。”他还向记者举了许多例子:“如养殖业中的网箱被严重污损,就会堵塞网眼,导致网箱内外海水交换困难,投放的食物也难以被养殖的鱼类获得。”这样的污损情况几乎覆盖了所有与海洋有关的产业。

  “我们的研究针对污损的形成机理。在污损的发展过程中,前期是可逆的,后期多重的化学变化导致其向不可逆的硬污损方向转变。”对于李赫来说,最大的研究意义莫过于生物污损的前段时期,因为这是一个转折点,通过对微生物、细菌的依附过程进行研究,进行适当布局,可能会有效地阻止生物污损的发生。他表示,这种阻止污损的方式会更加趋向于环保化。

  致力于环保型防污技术研究

  那么,在研究过程最大的难关是什么?李赫认为,海水中可变的参数太多是一大瓶颈。“海水里的成分非常复杂,如何找出一个主要矛盾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他表示,“如我们发现多糖有促进作用,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种效果?其中是否会有其他环节也带来促进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他会固定可控的参数,再调整某一个参数来观察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

  据了解,当前主要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在初步找到机理之后,团队将会到实地进行检测论证。

  同时,李赫博士已经翻译完成《海洋防污涂层和防污技术》一书,即将出版,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类海洋污损生物并总结了各种对抗生物污损的技术手段。除此之外,今年李赫对多参数耦合的海洋微生物在表面上的粘附机理的研究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有几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未来,李赫将会在海洋生物污损基础研究方面继续深耕,成果或可促成新型的防污技术。“新研究可能不再局限于抗污剂,而更加倾向于环保型的防污技术,比如通过电场等对小型生物造成干扰,使其难以附着在表面上,从而达到防污损的效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