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见见爸爸妈妈”、“我希望能读更多的励志书籍”、“我想听你们讲讲大学的生活”……这些是一个个用稚嫩的笔迹写下的质朴纯真的微心愿,它们的主人是浙江宁波未成年人管教所的少年犯们。 2016年刚开学,宁波大学法学院14级法学专业张蓬蕾同学拿着这些心愿单,向辅导员马春燕汇报暑假社会实践的情况。在“法律服务”这件事上,法学院的学生们已经坚持了18年,一批又一批学子拿起接力棒,活跃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第一线,用心把正义与善良传递给社会。戴巧泽 马春燕 游玉增 马亭亭 18年,法律大篷车让10000余人受益 18年前,宁波大学法学院实施了“法律大篷车”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迄今,这辆“大蓬车”已行遍了宁波200多个乡镇街道社区。学生们通过法治宣传、蹲点调研、法律咨询、流动诊所、主题讲座、法律帮扶、课题研究等方式,组织了1000余项免费的法律服务活动,将法律知识输送社区、学校、工地和企业里,受益群众逾10000人。 “我们从学长学姐手上接过了送法进基层的接力棒,我们也要一代代传递下去”,宁大15级法学专业的郑思菁同学是法学院律风服务大队的一名成员,这支在2014年12月4日首个国家宪法宣传日组建的普法队伍,与宁波市多个司法机关、乡镇街道、律师事务所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普法活动。 对郑思菁来说,让她感受最深的就是为期一年的社会观护团制度的大调查。他们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各地的检察院和法院,了解社会观护制度的实际情况以及现实问题,并将调研报告提交给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 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吴伟民专门来信写道:“该社会实践小组很好地总结归纳了每个不同法院的社会观护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颇具针对性的意见。最终的调研报告结论对宁波两级法院今后的关爱、观护失足青少年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无偿帮扶弱势群体,播撒公益种子 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参与基层法治建设的同时,宁大法学院的学生们还以法律诊所形式无偿帮扶弱势群体。 2001年,宁大法学院在办公空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专门腾出一个12平米大的办公室,组建了“宁波大学法律诊所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中心”,由专业老师指导法科学生开展法律志愿服务。每个工作日均有学生值班,接待群众来电来访,为工伤赔偿、拆迁补偿、事故认定、家庭婚姻等案件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迄今为止,法律诊所已接待当事人超过1000人次,提供法律服务近1000件。对此,从大一开始就接触法律诊所,已经帮助当事人起草过刑事上诉书、民事起诉状和行政上诉状等各类文书,同时也曾担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之一的14级法学英语特色专业的应一瑜同学说:“努力学习,发挥专业特长,更多和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是我们法科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宁大法学院院长张炳生对学生们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表示肯定和鼓励,“法律大篷车、法律诊所、律风服务大队等众多平台,为我们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渠道,激发了青年学子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服务过程中,同学们弘扬了法治精神,帮助了众多群众,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使法治宣传教育更具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