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票房经历了连续几年的快速增长后,今年的增速呈现放缓趋势。在昨天开幕的浙江青年电影节上,电影圈及资本领域的众多大咖相聚一起“华山论剑”,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把脉。资深电影人吴思远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看似繁荣,其实非常不正常,“很多投资人根本不看故事,就看有哪些大牌。结果,最得益的是明星,投资人有风险,对整个产业并没有积极意义。”记者 楼世宇 通讯员 王怀宇 于冬: 捕捉现实生活题材 这场论坛的主题是“机遇与挑战:青年电影如何面对资本的力量”。博纳影业集团董事局主席于冬表示,他经历了中国电影近20年的低潮,现在资本在追逐这个行业,对中国电影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机遇。资本市场正在趋于理性,也就是说,需要更多更专注于内容的电影。 于冬对年轻导演的建议是:“应该更多地去捕捉当下现实生活的题材,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不要轻易被资本包养,包养之后意味着被管起来了,失去了整片森林。要从作品上为自己创造机会,而不是跟随资本甚至倒贴资本。” 吴思远: 要多练习写故事 见证了香港电影从黄金时代走向低迷的吴思远,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忧心忡忡。“今天的中国电影就像一个虚胖的小孩子,泡沫非常大,其实我们时间还有很长啊!电影是文化,需要人才积累和资本的正常运作。”吴思远指出,现在的电影市场,钱并不是问题,但是投资人不重视故事,只要大牌演员,造成电影成本不正常的高,演员片酬比例占了一半以上,“一个演员拍一部戏,拿的是普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有些明星宣传就像皇帝出巡一样,这很荒诞。” 作为过来人,吴思远提醒说,资本来得快,走得也快。中国有最多的观众人数,这才是电影人最大的本钱。对于拍电影的年轻人来说,要多练习写故事,电影院是最好的老师,要去看观众的反应,看他们什么时候开始玩手机了,上洗手间了,你这地方就要改了。 张强: 最大痛点是缺乏人才 阿里影业的CEO张强表示,中国电影最大的痛点是缺乏人才。市场上求贤若渴,年轻人却没有机会。年轻导演找不到演员,更别说好演员;年轻导演得不到媒体的支持,不给报道;年轻导演也得不到电影院的支持,不给排片。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让大导演给青年导演做监制,比如陈可辛的《七月与安生》、王家卫的《摆渡人》。他呼吁有更多资深导演可以多做些这样的事。另外,《余罪》《太子妃》等网剧的走红给新导演露头提供了机会。“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一个关注品质的时代,给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好故事’加‘好制作’,就是好电影。大导演大明星非常渴望能看到好故事,好故事可能会变成年轻人的敲门砖。” 《南京,南京》《七月与安生》等片的出品方嘉映影业董事长覃宏表示,对中国的新导演来说,现在机会更多了,但是要守住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在这个行业,只要有才华,只要努力,一定会出来的。”华谊影业CEO叶宁也为青年影人支招:“中国观众没那么好糊弄,观众是靠脚投票,现在好的产品远远不够。《湄公河行动》就释放出一种强烈的信号,电影是一种表达,一定要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不要跟风,没有突出的类型语言的作品在市场上很难出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