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终于打破沉默,与瑞典文学院取得联系,称获奖一事令他“一时语塞”。 英国《每日电讯报》28日刊登对迪伦的专访。他说,获奖的消息令人“难以置信”,如果有可能,他一定会出席颁奖典礼。 认获奖 诺贝尔基金会证实,迪伦于本周打电话给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称自己非常重视这一殊荣,但“获奖的消息令他一时语塞”。 瑞典文学院13日宣布75岁的迪伦获奖,理由是他“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 只是,这名个性十足的音乐人连续多日没有就获奖做任何表态。几天后,瑞典文学院证实已经停止联系他。 此后有传言称,迪伦将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佩尔·韦斯特贝里更是批评迪伦的态度“无礼、狂妄”,令文学院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 “不够格” 在接受《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迪伦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令人“难以置信……太棒了,不可思议。谁会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达尼乌斯公布迪伦获奖的消息时曾将他与古希腊作家荷马与萨福作比。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时,迪伦说,从某些角度看,他的一些歌确实“有荷马的韵味”。 迪伦拒绝谈论自己作品所传达出的意境,称“我让其他人来决定它们唱出了什么,瑞典文学院的人,他们应该知道,我确实不够格”。 谈及自己的创作历程,迪伦说:“做每件事都需要时间,在写就一首好歌前,你得先写出100首烂歌。你还需要牺牲许多东西,而这些可能都让你措手不及。无论是否喜欢这种方式,你都要独自面对,朝自己的梦想前进。” 他还说,自己还有许多其他爱好,譬如绘画和雕刻,但并非每件事都能取得像音乐一样的成就。 或领奖 虽然已公开回应获奖一事,但迪伦是否参加诺奖颁奖典礼还没有“板上钉钉”。 谈及这一可能性时,迪伦告诉《每日电讯报》记者,“如果可能的话”,他“绝对”会参加颁奖典礼。 诺贝尔基金会方面则说,就迪伦是否会参加12月的颁奖典礼一事还没有定论。“诺贝尔基金会将尽快与大家分享这方面信息”。 诺奖颁奖典礼定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达尼乌斯先前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此前也出现过诺奖得主未能前来领奖的情况。“诺贝尔奖是为表彰他们的成就,而非诱惑他们来斯德哥尔摩……无论发生什么,这个奖项属于迪伦。” 诺奖罕见“跨界”引起巨大争议 “我不是你想要的那个人,亲爱的,我不是你需要的那个人”,1964年,鲍勃·迪伦在第四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的一首歌词这样写道。的确,迪伦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迪伦,这一点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沉默可以得到佐证。 瑞典文学院本月13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迪伦,年届75岁的他成为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音乐人,但迪伦本人的反应有些出人意料,诺奖这一罕见“跨界”之选也引起巨大争议。 迪伦本人做了啥 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同一天晚上,迪伦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演唱会上对此只字未提,整场演唱会他甚至除了唱歌一句话都没有说,也没有和观众互动。 同样是在《鲍勃·迪伦的另一面》发行的1964年,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这位“执拗”的哲学家断然拒绝,表示“一个作家不应该和一个机构有牵连”。52年后,迪伦做得更绝,完全无视自己获奖这件事。 十多天里,迪伦不仅没有发表任何声明,甚至没有给瑞典文学院回拨过电话。可以将迪伦本人和诺贝尔文学奖直接联系起来的唯一线索,是迪伦个人官方网站在宣传其新书《The Lyrics:1961-2012》时标注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一行介绍,但很快又将其从官网撤掉。在这背后是否是迪伦本人授意尚不得而知。 反对的人都说了啥 而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歌手,被认为是诺奖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结果。 《纽约时报》撰文写道,此事“引发对歌词是否与诗歌具有同样艺术价值的讨论”。该报一篇题为《鲍勃·迪伦获诺贝尔奖重新定义文学边界》的评论指出,不少人对歌词可以与诗歌等高雅文学作品等量齐观持有不满意见。《华盛顿邮报》也称迪伦获奖的消息是“瑞典发生的爆炸性新闻”。 美国小说家拉比·阿拉梅丁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如同菲尔斯太太牌曲奇饼干获得米其林三星称号。这几乎是一个和当年给温斯顿·丘吉尔诺贝尔文学奖一样愚蠢的决定”。 美国畅销小说《十九分钟》作者乔迪·皮考特说:“我为迪伦高兴,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也可以获得格莱美音乐奖?” 今年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竞争者的美国女作家乔伊丝·卡萝尔·奥茨认为,与迪伦相比,披头士乐队更有资格获奖。“无可争辩的是,披头士乐队的音乐与迪伦 的作品一样有意义,甚至更胜一筹。” 还有人认为迪伦的歌词涉嫌抄袭,指出迪伦在自传中明显借鉴了杰克·伦敦书中的语句,另有专辑抄袭了日本小说家佐贺纯。 对此,迪伦本人2012年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曾说,“在民谣和摇滚圈,引用是一个使内容丰满或者更加丰富的做法……歌词首先要与音乐和旋律一致,在这基础上怎样都可以。你创作的所有东西都是你的,我们都这么干”。 支持的人都说了啥 《鲍勃·迪伦在美国》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历史学者肖恩·威伦茨说:“人们混淆了艺术和学术论文,这个观点对艺术家的所作所为是极大的误解。有什么理由把迪伦排除在文学之外?他并不比T·S·艾略特或者塞隆尼斯·孟克(美国钢琴家、作曲家)抄得更多。” 事实上,一些文学研究学者早就对迪伦的歌词是否算得上文学展开过研究,甚至不乏一些文学学术专著收录并详解迪伦的歌词。 2006版《牛津美国诗歌》就收录了迪伦的歌曲《荒凉的街道》,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迪伦在剑桥的同伴》一书称赞他具有杰出文学家的才干。 美国彭博社专栏作家卡斯·森斯坦说,“《就像滚石》就是迪伦的《哈姆雷特》,《荒凉的街道》就是他的《李尔王》。其中充满了炙热梦想,亦有爱情篇章,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 2001年至2003年连任三届美国桂冠诗人的比利·科林斯认为,迪伦并非仅仅是一名歌词作者,他创作的歌词“离开口琴、吉他或者他独具特色的嗓音依旧吸引人,我认为他有资格被称为诗人”。 迪伦对待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也许正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他。在1964年接受《纽约客》杂志采访时,迪伦就曾表示,“我不想再为别人而写”,“我更愿意写出自己的内心”。 “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无论如何,都将自己置于‘别人’的评判和定义之中,似乎自己成为一件物体或者公众人物,而非独立自由的个体”,《纽约时报》26日的文章如此分析迪伦沉默的原因。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