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专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2016年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生在为患儿做康复治疗。

  近日,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公布了“2016年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单,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跻身“全国百强社区”。这是迄今为止我市获此称号的唯一机构。昨天,记者来到这家卫生服务中心,和病人及家属一同体验这里与众不同的医疗服务。

  夯实公共卫生服务,老病患配药的次数变少了

  在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潘淑萍的电脑里,记录着明楼、东胜2个街道19个社区8.7万居民中98.83%的健康档案与用药记录。

  60岁的裘女士是中心的老病人了,有20多年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前些年做了胆囊切除手术,最近还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失眠严重,曾经因为骨折还留有钢板在体内。多年来,她每周至少要来配药三次,自由活动的时间几乎没有。“吃下去的药比饭还多”,乐观的她常常这样自嘲。

  这样的窘境从去年5月开始被打破。中心按照市卫计委统一部署,积极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按照“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模式,打造了10支由30名全科医生、8名妇幼保健医生、34名医生助理(护士、公卫医师)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成立精致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同时,中心精心打造35个“医秘组合”,推出以病人为核心的“555”工作模式,优先满足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签约需求。

  裘女士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第一批签约的她现在只要半个月去一趟就够了。“原先裘女士的胰岛素一次只能配10天的量,现在基本能满足一个月了。”潘淑萍医生告诉记者。

  “不用天天都计算着剩余的药量,心里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心情变好了,身体也舒坦不少。”爱好旅游的裘女士原本只能在近郊走走,去年冬天她飞到了海南,生活完全改变。

  截至今年7月底,中心共签约10856名居民,户籍人口签约率15.7%,重点人群签约8694名,占签约总人数的80.1%。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51.1%,0~6岁儿童签约率26.0%,孕产妇签约率95.8%,慢性病签约率63.6%,均位于宁波市前列。

  与此同时,中心对85岁以上高龄老人及残疾人推行“家院互融健康直通车”养老及残疾人照护服务。包括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家庭巡诊、个性化医疗康复服务等内容。

  每天清早,退休返聘的洪孝娟医生就开始挨家挨户地跑。为了帮高血压、糖尿病人测量空腹血糖,有时候甚至早上5点半就得出门。除了基础体检,她还要对老人的日常生活、用药情况等各方面进行咨询,就连老人家的菜碗也不放过,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一一叮嘱。

  截至目前,明楼街道纳入家院互融服务的老人共有172名,纳入残疾人照护服务共54人。中心统一购买10辆电动车,专门用于出诊服务,只需一个电话,全科医生就能及时上门帮助行动不便老人或残疾人解决常规检查、配药、日常护理等问题。同时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或残疾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2015年以来共建立家庭病床26张。

  打造儿童康复特色模式,让脑瘫儿也能过上正常生活

  妞妞的出生为家庭带来的幸福感不言而喻,然而孩子的父母却隐隐有些担心。妞妞是个早产儿,生产时曾出现过缺氧的状况,医生检查时在她的脑部发现有软化灶,这可是脑瘫的高危因素之一。出院时,医生提醒父母,要尽早带孩子去做进一步检查。

  才刚满月,妞妞就被父母带到了中心下属儿童康复基地进行筛查。主任王舒昊发现,妞妞全身肌张力高,换尿不湿时,两腿根本无法张开。抱着的时候,妞妞的头时常后仰,身体姿势常有反张的动作。最终,妞妞被诊断为脑部严重异常运动模式,也就是脑瘫。

  于是,王舒昊对妞妞进行了抢救性康复干预,主要有三部分:通过对婴儿按摩进行调节肌张力,主要由医生指导父母在日常进行;运动引导头控能力;拉坐等肌力训练。9个月下来,妞妞的父母带着宝宝坚持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让他们舒心不少。现在,妞妞已经会四点爬行,有了站立的基础。脑发育接近同龄宝宝正常水平,肌张力完全恢复正常。“如果能够一直坚持康复治疗的话,将来妞妞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王舒昊说。

  早在2014年10月,中心率先成立了宁波市首家“儿童康复社区基地”,为残疾儿童提供医疗-社区-家庭链式的康复模式,已成为省残联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基地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省儿童医院的专家资源,定期邀请专家坐诊,为残疾儿童及家属带来康复希望。基地设有康复评估室、运动治疗室等多个功能科室,配备体外反搏治疗床、智能功率车等先进康复设备,为发育迟缓、脑性瘫痪等患儿提供中西医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目前,基地开展了最新的婴儿早筛查技术———GMs(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可以在3月龄之前筛查出发育落后、脑性瘫痪,并判断出高危儿的预后,及时指导孩子的早期干预措施。基地现有工作人员11名,都曾被派往上海进修学习儿童康复专科。

  儿童康复基地启动运行近两年,已经接纳了312名患儿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其中208名儿童已恢复正常发育。目前,儿童康复二期工程已在建设中,届时将增加多感官系统等。通过高端科技模拟各种生活情境,让3周岁以上的患儿加强在认知、语言、生活、社交等多方面的能力。

  “互联网+医疗”

  带来全新就医体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中心与李惠利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导师带教、专家坐诊等合作关系,并安装有市级双向转诊系统、李惠利医院自助挂号机及一体机,医生可以直接在诊间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转诊服务,辖区居民可通过网络、电话、诊间、自助等多种渠道挂到一周内李惠利医院的专家号,并预约大型仪器设备检查服务。

  截至今年7月底,共双向转诊181人次。同时还可以通过远程心电会诊系统、影像实时传递系统、检验结果实时传送系统及消毒服务供应合作,共享宁波市第一医院、李惠利医院、第六医院三家综合性医院大技术资源,让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即可享受到大医院医疗服务。

  作为宁波云医院的试点单位之一,中心积极推广“不出社区看名医”“足不出户看云医”等服务项目,为签约居民提供“定制式”健康服务。中心已建成7个云诊室(包括6个站点),通过云诊室,可连接宁波、北京、上海等地的300余家大医院,精准择选名医开展远程视频会诊。

  同时,中心为每位家庭医生配备了智能手机,为有必要的患者提供居家远程健康监测设备,可随时通过掌上云医院动态、实时地掌握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已实现电子处方网上流转、药品线下配送。辖区居民可利用“云医院”及“掌上云医院”系统平台,按需获取相关保健、预防、诊疗等服务。截至今年7月底,共提供远程视频会诊服务129人次,开出网上电子处方877张。

  迄今为止,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荣获全国“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称号。2015年被评为浙江省“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培训基地”,“网上签约云医院家庭医生”更荣获全国与省级的金点子荣誉。2016年荣获“宁波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以前他们也曾想变成一家单纯医疗的综合性医院,但后来发现在基层老百姓更需要的是全方位的社区医疗服务。目前,已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格局,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探索了一条新方法,开辟了一条新的便民通道。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王巧飞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