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上一尘不染、课堂上安静有序、生活中开朗自信、言语上彬彬有礼……这些都是记者在宁波国家高新区信懋小学走访时的感受。 信懋小学用其独特的“净”文化,熏陶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感染着每一位在校的师生,构建了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看得见的“净”———和谐校园 在信懋小学的校园里,记者首先感受到的便是环境非常整洁干净,路上看不到一点杂物,教室走廊上也是一尘不染。 走道上围绕“净”文化的宣传语随处可见,“心纯净,行至美”、“让校园干干净净,让心灵纯净透明”、“净,一个习惯,一种追求”……绕着学校走了一圈,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里,几乎都能看到类似的宣传语。 顾可雅校长告诉记者,“净”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的初衷便是以净育人,以此做到学校管理求民主、课堂教学求智慧、师生成长求坚净,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学校的育人理念与办学追求。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净为美,让教室干干净净,让校园清清爽爽,培养师生共同的价值观。” 顾校长称,在有限的校园里,充分利用教室前的墙壁和走廊精心设计了与学校倡导的主流文化相配套的一些展览图片与文字说明,将学校的明星师生、学校荣誉、杰出学子、典型活动等制作成写真展板挂在墙上,并配以醒目的标题,让人浸润在这样的环境文化中,让师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被熏陶着。 摸得着的“净”———本色课程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针对学校的“净”文化,“本色”课程应运而生。 所谓的“本色”寓意干净,原生态,以人为本,关注童心。“本色”课程由原色课程、彩色课程、亮色课程统整而成。其中,原色课程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彩色课程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排进课表的校本课程,而亮色课程则指不排进课表、供师生双向选择的校本课程。 以语文课程为例,顾可雅校长带领团队进行了10多年的作文先导式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教师自编教材,学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于是有了诵读课程。 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学校还引导学生把喜怒哀乐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了属于学生的个性化的成长课程,并将课程命名为成长作文。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成长作文,就是教师布置真实的言语任务,家校共创真实的言语环境,学生呈现真实的言语成果。在每次主题活动后,在每次有感而发时,学生及时记录活动中零碎的、一闪而过的、不成熟的想法,及时记录成长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升华。每次作文都是生命旅程的真实记录和展现,学生通过写作,在不断思索和反刍中促使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在生命的不断成长过程中,作文的境界也将随着生活体验的深入而不断提高。 顾校长表示,学校的课程构建并不是一味地做加法,而是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处理好统整与开放的关系,让课程变得干净。 听得到的“净”———优化评价体系 学生成长是一个生态的过程,就像一棵大树,根系越发达,枝叶越繁茂。学校为此实施了“净美少年生态评价”,从“雅、孝、爱、量、秀”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雅”从“坐、立、行”等最基本的习惯做起,做到雅言雅行,培养规范的行为礼仪。“孝”则需要做到孝敬父母长辈,拥有一颗孝心。“爱”是指爱他人、爱自己,拥有一颗爱心。“量”则指宽容待人、乐观开朗,拥有一颗宽容心。“秀”则是指秀运动、秀才艺,秀出一颗自信心。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活动这一载体,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顾校长告诉记者,“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基本养成一个习惯,90天以上形成稳定的习惯,为此我们专门进行了‘打卡30天行动’,让学生在各种充满童趣的卡片中学会坚持。” “每天阅读一小时”、“每天跳绳5组”、“每天记日记”、“每天不打人”、“每天先做作业再玩”、“每天吹萨克斯30分钟”……一个个有趣的主题打开了孩子们“坚持”的征程。 孩子们从打卡活动中看到了坚持的自己,发现了坚持的快乐,感受到了坚持带来的变化。501班的学生史雨乐写道“感谢打卡活动,让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除了学生外,信懋小学的老师也参与了这项活动,杨辉老师坚持吹萨克斯,张勇老师坚持练毛笔,沈晓萍老师坚持每天走一万步……老师的参与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戴巧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