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剧名票 钱后吟

《半夜夫妻》里饰演王文龙

  在《呆大烧香》中与王锦文搭戏。

  他是甬剧名票,是民间甬剧演员中的领头羊。

  他神似赵志刚,外形清雅俊逸,曾多次与甬剧名家、梅花奖得主王锦文同台演出。

  他是小堇风甬剧团的当家小生钱后吟。为了弘扬甬剧,他身体力行,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甬剧。

  他的人生,似乎是由一出出戏串联起来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

  鄞州姜山清河桥村,高耸斑驳的马头墙下。3岁的小男孩与4岁的小女孩站在外婆家的大门口,怔怔地看着来往的路人。

  “来,姐弟俩唱一段。”隔壁的阿婆逗他们。

  两个孩子便站在门口的石凳上,咿咿呀呀地唱起《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十八相送》:“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

  他们的阿姨,是一名越剧演员,常常教姐弟俩唱越剧。

  戏曲的种子,就这样根植在小男孩稚嫩的心里。

  这个男孩就是钱后吟。那时候他的名字还是钱海蛟。父母希望他像海中蛟龙一样,日后有所作为。

  他跟同龄人一样,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并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站在舞台上,吟唱幼年时的曲调。

  《陆游与唐琬》

  在杭州读大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东坡剧院看了茅威涛演的越剧《陆游与唐琬》。

  当茅威涛饰演的陆游背身而立,携着唐琬唱出“寻春不觉春已晚”时,他脑海中带有乡土气息的越剧被彻底颠覆。

  他忽然发现,原来越剧不仅可以表现才子佳人,也可以展现家国情怀。可以唯美优雅,也可以时尚新潮。

  从那以后,他几乎收集了浙江小百花的所有剧目音像,一个个听,一遍遍唱,直到能把每一部戏都唱下来。

  大学毕业的时候,杭州正好有个艺校招生。痴迷越剧的他,兴冲冲地跑去。结果,面试成绩名列前茅。

  最后一次考试前,他才征求父母的意见。谁知父母根本不同意,他们认为他大学毕业了,才从头开始学戏,年纪太大了。就算去了,以后也不过是个普通演员。

  父母的坚持,让他退缩了。他回到宁波,考上了公务员,日子过得安稳闲适,却总感觉缺了什么。

  2003年,他从基层单位调到区里,从事的依旧是熟悉的工作。一成不变的生活,使他彷徨迷惘。

  他跟着一个师父修行,静心为善。师父知道他骨子里涌动的是对戏曲的热爱,便给他取了一个名字:钱后吟。

  他仿佛顿悟一般。从今往后,人生中便与吟唱如影相随。

  既然喜欢戏曲,就吟唱它。他如鱼得水,渐渐融入宁波的票友群,没过多久,便名声大噪。

  2008年,他在第二届“顾锡东戏剧艺术”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中成为“十大名票冠军”之一。

  崭露头角的他,引起了宁波戏剧界的关注。

  《半把剪刀》

  与甬剧结缘,是在5年前。

  那年,甬剧名家王锦文下基层演出,需要与一名戏迷合演。

  王锦文选中了唱越剧扮相俊美的钱后吟,这让他受宠若惊。

  他们一起合唱了甬剧《半把剪刀》选段:“那时候银妆玉楼雪花飞……”

  5分钟的唱段,钱后吟唱了4分钟,王锦文才唱了1分钟。

  到最后,竟然成了王锦文给他配戏。甬剧艺术家对戏迷的尊重,令他感动。

  从此以后,钱后吟便爱上朴素唯美的甬剧,他天天在家看甬剧碟片,一遍遍模仿吟唱。

  从越剧到甬剧,唱腔和韵味大不一样,好在戏曲都是相通的,在王锦文、沃幸康等名家的指点下,他演技精进,成为了一名民间甬剧演员,常年登台演出。

  每次下乡演出时,村民们最爱点《半把剪刀》。钱后吟曾一人饰演戏里的父亲曹锦棠和儿子徐天赐。

  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纨绔子弟,一个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被他拿捏得恰到好处。

  很快,大家便记住了这个神似赵志刚的甬剧演员。

  2013年7月,鄞州横溪文化站成立下属民营甬剧团队。钱后吟与几个爱好甬剧的朋友自掏腰包,拿出20万元,组建了小堇风甬剧团。

  取名“小堇风”,是为了致敬曾经辉煌一时的上海堇风甬剧团。

  这个剧团早已不在了,但他们那代甬剧人的精神与传统,依然可以延续下去。这是钱后吟创办小堇风甬剧团的初衷。

  《杨乃武与小白菜》

  小堇风甬剧团里,都是一些热爱甬剧的年轻人,有大学生、医生、教师、公务员……他们白天上班,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排练和演出。

  钱后吟更是将各种假期都投入到演出中。在他的带动下,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甬剧的队伍中来。

  三年的时间,小堇风甬剧团已经在民营剧团里闯出自己的路子,赢得了口碑。

  2014年,钱后吟带着改编后的甬剧《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作品上了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获得了周冠军、月冠军、年度十二强。

  央视导演给出的评价是:没想到南方小剧种竟然有这么阳刚的作品,感染力非常强。

  “小堇风”出名了,可是钱后吟一直有个心结:母亲反对他唱戏,从来没看过他一场演出。她觉得,一个大男人整天咿咿呀呀的,像什么样子。

  面对央视记者的采访,他在镜头面前,哗地流下了眼泪,多年的委屈喷薄而出。

  母亲看到这个节目后,深受触动,打电话给儿子:“妈妈本来以为你就是业余玩玩,玩不出什么名堂,没想到你玩到了北京!”

  之后,钱后吟在老家演了三天三夜,场场爆满。母亲没想到,儿子竟然有那么多粉丝。

  2014年甬剧艺术节,钱后吟在逸夫剧院演出《杨乃武与小白菜》。母亲掏钱包了一辆大巴车,还买了100张票,载着街坊邻居,浩浩荡荡地去看儿子的戏。

  《杨乃武与小白菜》也是钱后吟最喜欢的戏。戏里的杨乃武,耿直清高,和生活中的自己有点像。

  早在2011年,他便凭借越剧《杨乃武与小白菜》,获得过宁波“相约梨园”折子戏比赛金奖。

  在改编后的甬剧《杨乃武与小白菜》里,他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尽管对这出戏早已烂熟于心,可他仍旧拼命地排练,倾尽全力。

  戏里有许多跪地动作,他没有戴护膝,而是把膝盖重重地磕在地板上。

  那种钻心的痛,正契合杨乃武的心境,能带他很快入戏。

  在台上拼命的他,赢得了一大帮粉丝。其中有两个戏迷,不管钱后吟去哪儿演出,他们都跟着去。

  这让钱后吟很感动,每次排新戏,总是第一时间让他们来看。他们的意见,他也会悉心听取。

  今年国庆节,钱后吟在章水镇与王锦文合演《借妻》《半把剪刀》《杨乃武与小白菜》。

  演出结束后,已经是夜里十点多。他正在后台卸妆,妆卸到一半,来了一群老太太:“我们要看看杨乃武是什么样子。”

  老太太们抓起他的手,手指头一根一根摸过去:“你在舞台上的手很漂亮,我们来看看。”

  钱后吟羞赧地笑笑,他不好意思,却也感激观众的挚爱与细心。

  《呆大烧香》

  钱后吟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能演绎一部原创作品。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今年5月,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成立,肩负着抢救与挖掘甬剧传统戏的使命。王锦文想要创排一部滩簧大戏《呆大烧香》,作为研究传习中心的开门大戏。

  物色演员的时候,王锦文最终选中钱后吟为男主角,饰演剧中的“呆大”,与自己搭戏。

  这让钱后吟又惊又喜,对他来说,这部戏有很多人生的“第一次”。

  这是他的第一部原创大戏,第一次参加浙江省戏剧节,第一次饰演又土又憨的村民“呆大”。

  而且这一次,他早已不是五年前那个与名家唱对台戏的票友,而是实实在在的男主角。

  他逼着自己努力,告诉自己不能拖名家的后腿。他褪掉过去在舞台上剑眉星目的气宇,反复揣摩戏中角色的心境。

  舞台上,一个淳朴憨厚,又带点乡土气息的“呆大”终于立了起来。

  今年中秋和国庆期间,《呆大烧香》在广德湖剧院、五乡剧院、姜山狮山剧院、瞻岐剧院、东吴剧院巡演时,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演完这部戏后,很多朋友都直呼他“呆大”。尽管这个绰号有些不雅,但想想这是对他演技的肯定,他便坦然接受了。

  王锦文曾这样评价:钱后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有文化有思想,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放弃节假日,全身心地投入到甬剧艺术的传播与演出中。希望更多像他这样热爱地方戏的年轻人,能加入到甬剧的大家族中来。

  “如果时光倒流,人生能够重新选择,那年大学毕业,我一定义无反顾地去考专业演员。”钱后吟无限感慨。

  年逾不惑,他才明白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好在一切都还不晚。

  记者 陈也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