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余姚市61省道丈亭路口的一名协勤引起不少当地网友的关注。“吃甜食的兔子”在网上发帖说:“每天上下班经过这个路口,总看到有个黑黑瘦瘦的协勤,拿着交通指示牌,在路中间指挥,看到车子从他身边擦过,真替他捏把冷汗。” 这名网友的感受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不管刮风下雨或者下雪,他守护着丈亭各个比较容易出事故的路口指挥交通。今年4月4日清明节,他在去公墓山的一条路上指挥来回的车辆,是我心目中丈亭镇最优秀的一名协警。” 原来,这名协勤叫李思根,中共党员,今年61岁,干这一行已经整整11年。 流动的“交通信号灯”,一上路就不停歇 日前,记者来到丈亭镇,在61省道丈亭镇开发大道路口见到了李思根。 这是一个四岔路口,东面通往三七市镇,西面通往余姚市,南北双向又被中间花坛分出了两个小路口,正是上班高峰期,汽车、电瓶车、行人混行,路口异常繁忙。因为没有红绿灯,两名协勤驻守着南北向的两个路口。 李思根就站在西南面的路口,穿着工作服、吹着口哨、手持指示牌,用标准的手势,指挥直行车辆停车、将左转车辆放行或者指挥左转车辆停车、将直行车辆放行,趁空档期指挥行人过马路,右转车辆小转弯进入直道,好似一盏流动的“交通信号灯”。如此一来,繁忙的路口通行秩序被理顺,现场井然有序。 记者站在远处观察了近半个小时,他一直在路口来回走动,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记者发现他口中的口哨也从来没有松开过,即便是向司机喊话,口哨也始终衔在嘴里。 早上7点到8点,是这个路口最繁忙的时间段,李思根无暇回应记者的采访,直到上午9点,高峰期过去,李思根才下班。 退伍军人,重拾“指挥棒” 和执勤时严肃的表情不同,下班后的李思根脸上带着笑容,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种健康的古铜色。 “健康?别看我在路上来回走动,我的半边身子常常是不能动的。”原来,李思根家三代从军,他1974年参军,在云南、安徽等地参与桥梁施工,还参与了老挝内乌江大桥的修建,立过三等功,当兵期间李思根曾3次受伤。“在80米的高空作业,被安全绳缠绕,伤到了腰腹部。在北京的一个工程中,被炸药炸到了脑袋和腿,我这条命是捡回来的!” 1976年,李思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后,李思根带着一身伤病回乡,工厂的工作因为身体原因吃不消,就在家门口卖熟食。直到2005年丈亭镇招聘协勤,李思根前去应聘,那一年他50岁。 “在部队里就常常指挥工程车进出,一个口哨、一根指挥棒,到路口做协勤指挥交通,手势也是一样的嘛!”李思根说。 “救火兵”总是出现在最需要他的地方 现实远比设想的来得复杂。李思根首先要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司机,有的积极配合,有的执意前行,李思根说他常常是热汗、冷汗交织,“有一些人不听指挥,抢着通过,虽然没有酿成交通事故,但也是险象连连,让我吓出一身冷汗。”每当这时,李思根会显得尤为严厉,大声地向司机喊话,“出了意外,命是自己的!” 口哨则是他的另一利器,“一年中总会吹坏两三个口哨,到了杨梅节等重大的节日,我们整天在路上执勤,嘴唇都是肿的,腹部也会隐隐作痛。” 李思根和其他队员执勤的路口都没有信号灯、交通状况复杂的交通要道。去年3月,丈亭镇三江小学启用,到了上学放学高峰期,接送学生的各种车辆将附近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为此李思根和队员配合交警开展了为期1个多月的整治行动,“不允许接送车辆在路边停车,接送车辆统一到一个小操场接送、掉头,一辆一辆地劝导,直到家长们都养成这一习惯。” 李思根1977年入党,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时刻保持着党员的先进性。当有同事身体不舒服或有急事需要请假时,李思根主动顶班,逢年过节也坚守岗位、坚持指挥,“不过是少休息一下而已,路口的交通是不会停下来的。”李思根说。 如今,李思根还担任丈亭镇交通协勤队的队长,负责所有队员的调度。这几天他把自己“发配”到了邮电大楼路口,“我的工作就是一个救火兵,61省道四通八达,我可以迅速抵达任一路口。邮电大楼也是个重要路口,我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使这里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通讯员 余文锴 许鸿晶 记 者 房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