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集体照
|
“桃源模式”开创宁波破解老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先河,首创各种便携装备设施,因地制宜打造“微循环”等措施破“四边”拥堵成效显著……这支不简单的队伍是江北交警大队一中队,继去年被评为2015年度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后,近日又入选全省政法系统先进集体。 “创新,创新,再创新。”这支队伍的领头人诸振国说,“不管是交通秩序管理,还是破解交通拥堵,一切创新的举措都是为了方便群众。” “桃源模式”破解老小区停车难问题 “桃源模式”是江北交警不得不说的一项创新。 江北白沙街道桃源小区是典型的老小区,共有住户950户,私家车500多辆,原来的停车位却不足200个,停车、行车秩序完全处于混乱状态,很多私家车随意停放,挤占小区道路、绿地,甚至双向停车,消防车开不进、交通事故频发、路堵纠纷不断。 “像桃源小区这样的老小区,停车难是城市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多年来各方尝试破解,都没有收到理想效果。久而久之,这个问题成了大家都不愿意碰的‘烫手山芋’。”据时任江北交警大队大队长的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副局长尹绍宁介绍说,前年年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推出了“一警一社区”活动,江北交警大队和辖区所在的一中队就根据深入调查了解的情况,主动接手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小区内的交通,存在“多头管理又无人愿管”的窘境。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让群众知道“为什么要做”“要怎么做”。不怕群众有意见、有要求,就怕群众不知情、不了解、不支持,最后“好心办坏事”。为此,在老小区停车位改造行动启动前,他们联合社区居委会、业委会以及物业公司组成执行小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确保居民的知情权。 半年后,整个改造工程完工,小区交通环境大变样,甚至可与新建的高档小区媲美了:绿化几乎没有减少,停车位却新增了207个,小区东门湖西路还设置了“潮汐车位”45个(允许夜间19时至次日7时临时停放);小区以中央花坛为中心规划了一条逆时针的单行线实施微循环,打通了消防通道,通行很顺畅;由于实施门禁系统,小区内几乎没有过路车来添堵了。 诸振国告诉记者,他们主动协调市治堵办、公安、城管、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单位,开展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最终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同时也建立了“政府牵头、交警专治、部门共治、社区自治”的管理机制,开创了破解老小区“两难”的先河。如今,“桃源模式”已在全市推广,市区很多老小区的停车位改造就是以桃源小区为蓝本进行的。 破解“四边”交通拥堵成效显著 中小学校、医院、菜场、重点商贸市场周边人流车流密集,往往也是交通拥堵的地方。 “我们中队的‘地盘’很大,占了江北中心城区的一大半,仅中小学校就有24所、医院13家、大型商贸广场5处。”诸振国说,他们抓住症结,因地制宜地推出各项举措来破解“四边”交通拥堵,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针对江北实验小学、惠贞书院等4所主要中小学校的交通拥堵,他们会同有关部门先后推出错时放学、限时停车、七彩疏导、限时管制、设施管控、宣传引导、联合管理等7项措施破解周边堵点。在江北实验小学南侧100余米的围墙上,平均分割了7块区域并涂上7种颜色,对应学校不同年级的各个班,并在人非隔离栏上依次设置7个活动门。接送学生的非机动车均停放在颜色对应的指定非机动车道内,在接送完学生后,活动门关闭,恢复人非护栏隔离状态。在连接惠贞书院和宁波四中的文教路上,推行限时限区措施,规定机动车在早晚两个高峰时段禁止从文教路育才路229弄口及环城北路口由南往北驶入,从道路条件相对较好的环城北路和育才路绕行。 “让阿拉宁波人记忆尤深的是,以前,宁大附属医院东大门三车道的马路经常一下子只剩两个车道供过路车辆通行。加上医院周边流动摊贩常常违规占道使用,机动车违规乱停放,公交车每每无法靠站,只能在道路中间上下客,行人在车流之间穿梭,造成很大的交通隐患与堵塞。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复存在了。”诸振国说。 他们花了近半年时间调研和设计方案,按照“以空间换空间”的思路,会同区文明办、卫生局、城管局、宁大附属医院等单位,完成了对医院周边各条“毛细血管”的改造,实现了鄞慈镇路—大庆南路—新马路的“微循环”交通组织调整,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往在人民路上每天出现的车队长龙不复存在,机动车通行速度大幅提高,公交车靠站更加方便,非机动车通行更加顺畅,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 与此同时,他们大力整改江北老外滩交通组织,通过设立外滩教堂、扬善岗、车站岗为一圈的外滩步行商圈,禁止一切机动车辆在外滩区域行驶的机制,有效改变了老外滩内部交通秩序混乱、形象不佳的现象。大力整改文教路社区的交通环境,利用海田大厦内停车场夜间空置车位150余个的有利条件,以便宜价格提供给文教路周边老小区居民夜间停车,既解决了居民的停车难问题,又解决了文教路的乱停车问题;同时在文教路高峰单行的基础上,在文教路南段加装中心隔离栏,消除此路段临时停车多乱的违法现象,规范车辆的行进秩序,保证小区居民的出入安全。 多项首创便携装备设施成治堵利器 据诸振国介绍,他们还以“便携、实用”为导向,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有用、有效的装备、设施。如首创了移动式隔离护栏,主要应用于各学校、治堵路段的开口处,流量大时进行隔离,流量小时开启,既考虑高峰时段车流通行效率,又兼顾了平峰时段通行便捷。还首创了折叠式护栏,主要用于设卡查处酒驾,因携带方便、实用效果好,受到民警普遍欢迎。他们还推出拆卸式护栏,提高提车管理效率,目前被交警局在市区予以推广。 不仅如此,一中队还精细化调整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辖区路网的通行效率。在落实路口警力管理、标志标线引导基础上,依据路口交通实际,最大限度实现路口精细化管控。如在大闸、翠柏、槐树岗创新推出循环、错时、AB等多种交通信号灯相位;在剧院岗推出“左转右置”车道;在各主要路口设置非机动车待驶区;在来福士广场等重点区域,因地制宜打造“微循环”体系,打通“梗阻”,使行车更为顺畅;在江北大剧院举办大型活动期间,专门采取开场“单进单出”、散场“不进双出”的组织模式,有效均衡疏散交通流。 诸振国说,他们中队始终把“创新”作为建设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结合实际推出了一系列贴合实际、富有实效的方法措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市公安机关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示范交警中队、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平安上学路先进单位、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等诸多荣誉。 记 者 张贻富 通讯员 林 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