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颁奖现场。 |
今年12月2日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五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社会协同治理 安全文明出行”。当天,全市各地交警举行了丰富多彩的交通安全公益宣传活动,其中海曙交警更是率先在全市运用无人机配合微博,对天一广场周边路段的交通违法整治情况进行视频直播。 据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协同共治是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善治的基本途径。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轨道交通建设、市区中心路段施工等形势下,交通安全管理必须向多元管理转变,健全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治理架构,做到联动融合、责任共担、风险共治、安全共享,打造“交通安全人人参与、安全交通人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无人机+微博 直播交警现场执法 12月2日上午,海曙交警在天一广场举行了一场丰富多彩的交通安全公益宣传活动。活动上,对全市及海曙区近年来的社会协同治理交通安全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护苗队”“十佳重点车辆驾驶人”“十大斑马线守护者”“共创文明交通”先进单位等纷纷亮相。 为助力现场宣传活动,掀起交通安全宣传高潮,海曙交警还在灵西岗及灵桥路小沙泥街开辟“第二现场”,出动了一台无人机对现场交通违法整治进行直播,视频实时画面分别在天一广场的大型LED和新浪微博@海曙交警同步播放,满足市民和网友线上线下了解甬城主要道路交通变化情况和交警执法程序。尤其是网络直播中,交警同时解读执法进程,在线与网友互动,不仅吸引大量网友关注,也收获众多点赞。 海曙交警相关负责人表示,交警用无人机直播创新了执法形式,由于无人机具有多视角、灵活好用特点,能整体、直观、快速地显示交通路况和车流信息。网络直播又倍显代入感,两者结合让城市交通治理更智能。今后,海曙交警或将考虑在实际工作中尝试运用无人机开展工作,例如在大型活动、春运和重大节假日以及特殊恶劣天气下的交通保障中,让高科技力量支撑交通秩序管理。 共同参与 斑马线前礼让新风尚 “现在外出过马路,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上,很多车都会自动停下让行人先走,感觉比以前安全多了!”家住飞虹新村的潘阿姨说。由于小区和菜场隔了一条天童北路,潘阿姨每天都要穿过公交车站旁的斑马线去买菜,繁忙的车流常常让她“望路兴叹”。不过,自从我市开展“文明礼让斑马线活动”以来,斑马线上的大变化让像她这样的老年人能安心过马路了。 自我市十部门联合倡导开展“文明礼让斑马线”活动以来,公安交警部门积极行动,对斑马线上不礼让行人的行为展开集中整治。自6月16日至11月底,全市电子警察已抓拍到此类违法36658起,交警现场查处4080起。 与此同时,交警部门坚持“宣传先行、舆论造势”,会同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深入运输企业、社区农村、中小学校等地开展文明交通礼仪大巡讲活动,聘请5位形象大使、3家企业代表和8名职工代表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出行”倡议,并通过多种渠道 播放“礼让斑马线,文明出行,让爱先行”公益宣传片,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礼让斑马线”的良好氛围。 各地公安交警部门还主动当好政府参谋,密切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迅速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广场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并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加强“面对面”宣教;开展了斑马线周边交通设施排查工作,全面整改设施不完善、设置不合理、信号灯配时不科学及视线遮挡、夜间灯光照明不足等问题。 交警部门还在全市先后设定了35条斑马线,实行“样板化”精品管理,并对市区“福庆路—通途路—庆丰桥—人民路—环城北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所构成的封闭圈范围内的主次干道和商业大街实行示范管理,常态严管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按规定让行、非机动车骑车带人、行人不走斑马线等重点交通违法。 随着我市“文明礼让斑马线”活动的深入推进,斑马线前的一脚刹车、一个手势、一抹微笑,这些靓丽的风景线渐渐成为文明宁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明的常态。 齐抓共管 建设工程车治理长效机制 工程车管理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今年以来,我市公安交警部门深入推进工程车治理长效机制建设,严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同时启用“电子围栏”管好工程车出行。据统计,今年1至11月,全市现场查处工程车交通违法9.3万余起,涉及工程车(重型自卸货车)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7.65%。 去年9月,我市公安交警部门联合市住建委、市城管局、市交通委三部门向社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工程运输车辆通行管理的通告》,拉开了常态高压严查工程车违法工作的序幕。全市各地交警部门从源头上牢牢把控工程车的出门关,定期排查辖区内工程运输企业、车辆及其驾驶人的基本情况,加强与各级交通、安监、住建等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全力引导督促工程运输企业等相关单位和从业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整改工程车非法加高货厢栏板等违法违规行为。 在城市核心区、居住小区、建筑工地等周边道路,各地交警部门会同治安、派出所、巡特警等警力以及城管、运管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整治,围绕夜间、后半夜等重点时段和市区“四禁”包围圈、渣土倾倒线路、建设工地周边等重点路段,开展多种整治形式,形成多层次整治格局,加大路面执法力度,全力开展整治行动。 针对工程运输车辆污 损号牌逃避路面电子管控等管理难点,交警局经过缜密调研,提出了“放大车辆识别号”的新举措,对全市工程运输车辆的放大标识安装范围、样式标准、安装规范进行了明确。此外,交警部门还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会同市城管局、市运管局等部门不断加强科技监管和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工程车卫星定位“电子围栏”等科技系统建设,实现电子围栏范围内闯禁行线、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等工程车违法的实时自动报警和事后警情研判,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互联网+交管” 以“智”便民惠民 作为一名刚刚开始开车上路的“本本族”,市民陈小姐说她现在开车出门最离不开的就是手机里的“宁波交警”APP。“开车吃了罚单,我可以直接在APP里处理,不用跑违法处理中心排队。出门前不知道路堵不堵,我可以在APP里先查一查路况,避开拥堵路段,特别方便!” 近年来,我市公安交警部门不断通过推动“互联网+”来促进“智慧交管”的建设,利用社会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和用户群体,结合政府部门强大的交通信息数据,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今年上半年,市治堵办与交警局分别与支付宝、高德地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驾驶人打造360°掌中服务环。今年4月,宁波交警支付宝服务窗上线运行,共设置信息查询、自助办理、警民互动等3大功能20个板块,具有点对点推送交管信息、可视化出行服务特色优势,目前关注用户数达到175.43万。今年7月,“宁波交警APP”上线运行,整合借鉴了微信、支付宝服务平台功能和运行管理经验,在用户体验上进行了大量优化,目前注册用户已达11.34万。 如今,市民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上的支付宝平台、微信平台、高德地图以及宁波交警APP等多种途径,一键直达交通管理服务。违法查询和处理、事故处理、占道移车、驾驶证补领、实时路况查询等公众项目,市民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解决。以缴纳交通违法罚款为例,原先车主需到交警服务窗口领号排队并缴纳罚款,整个过程至少需要30分钟;如今通过手机操作,不需要来回跑冤枉路,最快时只需要10秒钟。 记 者 张贻富 通讯员 周 瑾 石奇峰 林 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