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记者 陈晓旻 通讯员 张璐易)为期两天的“木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国际研讨会”昨日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闭幕。来自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以及新西兰、瑞士、美国、日本、西班牙多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表示,木构建筑作为东方文明的标志性载体,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历代传承的匠作营造技术和丰富的政治、经济等社会信息。 保国寺作为宁波地区的宋代古建筑遗存、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海丝”宁波申遗点,近年来,在深入研究大殿建筑文化的同时以“预防性保护”理念为引导,以“科技保护”为手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得到国内外相关学界的认可。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保护与项目部主管噶米涅·维杰苏里亚2013年曾到访宁波保国寺,他当时提出保国寺的科技保护措施值得在全世界木构遗产中推广。此次再访保国寺,他提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又是为了谁来保护”?他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向大家传达了一个观点:要把“人”的元素融入遗产保护,特别是木构遗产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