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翎飞护送孩子们上渡轮。 |
2002年,因为宁海县隔洋塘学龄儿童减少,村里的小学被撤并,整个村庄的小孩都要到一洋之隔的长街镇岳井小学上学就读。这也意味着,孩子们上学需要坐20分钟的渡轮。如何保障孩子路上的安全是当时家长们心中最牵挂的事。 “每周五、周日专人送学生上学放学,不管刮风下雨,都要把他们安全送到家。”面对家长的担忧,当时的老校长做出承诺。 为了这一句承诺,15年来义务护送隔洋塘学生乘坐渡轮回家,没有补贴,却担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全凭一颗爱心、一份真情,他就是宁海长街镇岳井小学的张翎飞老师,今年55岁。 20分钟的责任与守护 周五,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宁海长街镇岳井小学放学了。这一天要比平时早一个小时放学,因为这所全市唯一寄宿制公办小学,有不少学生要坐渡轮回到一星期没见的家。 隔洋塘村的学生们飞快地跑到操场前,熟练地穿好救生衣,之后就要坐校车去码头。他们之中,最小的6周岁,最大的12岁。 “要坐在客舱里不能坐到栏杆上,不能站在跳板上……”来到码头后,张翎飞照惯例清点人数,并提醒学生安全注意事项。虽然这些话他已经说了十多年,但张翎飞总是一如既往地做好各个细节。 由于渡轮每次不能超过20个学生,剩下的由另一个跟车老师看护着在码头边的小房子里等候。 20多分钟后,轮渡到达对岸,等守候在岸边的家长把学生一个个都接回家后,张翎飞又坐渡轮回来,再护送剩下的学生摆渡到对岸,直到全部被家长接走。有时家长没来得及接,张老师还护送学生回家。 到了周日下午,张翎飞会在和孩子们约好的时间,等在隔洋塘村村口,将他们接回学校。 “最大的危险是在渡轮的时候。”在张翎飞看来,安全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他丝毫不敢掉以轻心,遇到那些不听劝的爬上船护栏的学生,他就会很严厉地制止,有时这种“严厉”会遭到家长们的误解。 “就算被怨,我也不能让孩子有半点危险。”张翎飞说。 要是碰到恶劣天气,护送就更加艰难了。有一年,受台风影响,附近的码头都被封锁了,船也停止通行,孩子们被困在学校无法回家。大家焦急时,张翎飞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别怕,再难我都会把你们安全护送到家。” 最终,学校租来了一辆面包车,通过陆路,一直绕到与宁海县相邻的象山县,辗转好几个小时才抵达隔洋塘村。 “也许一两次还觉得有点新鲜,但像张老师这样一坚持就是15年非常不容易,也很伟大。”受张老师精神感染也加入到护送学生的年轻老师陈萍萍说,护送学生坐轮渡不仅仅是要牺牲时间,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1份承诺的重量与坚持 就是这样一份吃力不讨好的活,张翎飞为什么能义务坚持15年呢?这一切源于15年前的一个承诺。 隔洋塘村是宁海县唯一的海岛村庄。它在东南北三个方向与象山衔接,独有西面,与宁海岳井隔海相望。从隔洋塘到象山,有陆路相连,但要去宁海,就必须乘坐渡轮。 如何保障孩子路上的安全?当时的老校长和老师们给家长作出承诺:“每周派专人负责,送孩子上学放学,不管刮风下雨,都要把孩子安全送到家。” 住在隔洋塘的张翎飞,主动揽起了护送的任务。这一坚持就是15年,风雨无阻。 张翎飞说,他对岛上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状况已经十分熟悉,这些孩子里一半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另一半孩子的家长基本都在岛上务农。每次护送孩子,他都当成一次重大使命来完成,只有将孩子一个个安全的交到家长手中的时候,他才能真的松口气。 15年的坚持,张翎飞对孩子们的关心,家长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罗阿姨的一对双胞胎都在岳井小学上学,如果她自己坐轮渡来接送的话,要花半天的时间,等于要少干半天活了。“张老师是个很朴实的人,一分钱不赚还要担很大的责任,因为他每天要回家,天冷了让他捎几件衣服、带点吃的给孩子那是经常的事。自己要是不在家了,孩子就跟着张老师回家,很放心。”她说。 学生鲍勤杰的妈妈说:“因为小孩子身体不太好,常麻烦张老师带药什么的,他都很耐心。” “我们村是个海岛村,很多都是务农的,也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村里小学被撤并后,学生只能寄宿临近学校,张老师的护送帮了村民们的大忙,全村人都很感激他。”隔洋塘村村长李文苗说,“张老师发现哪个孩子被子带的不够暖和,都会回家帮他去取,家长们无不点赞。” 从去年开始,张老师从隔洋塘村搬到宁海县城的女儿家住。因为不顺路了,学校问张老师还可不可以护送,他说大不了去宁海晚点。 “原本下课后他可以搭便车回宁海,护送学生回家后只能自己骑着电瓶车再转公交车,有时候电瓶车到半路没电了就更麻烦了,可他依然默默坚持着。”该校校长叶兆明说,“我曾和老师们商量,张老师还有几年就退休了,到时这些学生怎么办?年轻老师都说‘张老师能够做得到,我们也要做得到’。现在,很多年轻教师也轮流加入进来帮助张老师一起护送。” 李宁 王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