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觉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鸬鹚捕鱼

  年过九旬的庄根华担着鸬鹚准备去捕鱼。
  庄根华在指挥鸬鹚捕鱼。
  左后边的鸬鹚这次没捕到什么鱼,没吃饱,嘴巴要扎起来,否则它会啄人。
  张圣华和鸬鹚在休息。
  张圣华收藏的非遗证书。

  “啊嘘,过去过去,啊嘘……”烟雨朦胧下一叶扁舟,渔夫撑着长篙,口哨声响,成群鸬鹚扎进水中。矫健的鸬鹚、硬朗的渔夫,这是南塘河冬日里的一幅诗情画卷。

  据史料记载,鸬鹚捕鱼起源于公元960年左右,鸬鹚潜入水中,嘴里兜着鱼,再回到小舟上,渔民从鸬鹚的嘴里将鱼掏出。现在,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几近消失。而在海曙区洞桥镇沙港村,还有90多岁的庄根华和80多岁的张圣华两位老渔民,60多年来一直坚持原生态的鸬鹚捕鱼,延续着独有特色的渔樵文化。

  “鸬鹚12个月大就开始训练,而10岁后它的视力会出现问题,就没法下水了。”张圣华说。在以前,鸬鹚捕鱼属于家传手艺,张圣华一家三代都是有名的捕鱼能手。12岁开始,张圣华跟着父亲下河捕鱼,这营生一干就是60多年。

  鸬鹚捕鱼的时间一般是每年农历十月到次年正月底。捕鱼开始,庄根华持竿朝船舷一抹,鸬鹚便“扑通扑通”跃入水中。鸬鹚飞速游弋,在河里寻找目标,并不时潜下水去。随着庄根华的口哨声,鸬鹚乖巧地完成一个个动作。“鸬鹚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只有发出抑扬顿挫的口令声,它们才会专心捕鱼。”

  鸬鹚捕鱼被认定为宁波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捕捞工具与作业方式兴起,不少传统鸬鹚捕鱼人纷纷转行,目前只有两位老人一直坚守着这门技艺。老人说,干了那么多年的鸬鹚捕鱼,这种简单、朴素的渔民生活,已经深深地烙在心里。“我们的身体能这么健朗,跟坚持鸬鹚捕鱼也很有关系,每次出去捕鱼就好比锻炼身体,一举两得啊。”张圣华说。

  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是两位老人最大的心愿。“儿子们虽然都懂得这门手艺,但是用的地方太少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这门手艺,传承好这门手艺。”两位老人说。

  记者 刘波 通讯员 朱尹莹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