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烧窑是个辛苦活儿,即使是焖窑期间,许元君每天都要到窑洞里看一看。 |
 |
这些饰兽现在只有许元君的父亲会做。 |
 |
产品畅销,许元君现在愁的是产能不足。 |
 |
这个光绪六年的模子是祖传的最老的模子。 |
 |
制坯 |
 |
制好的土坯 |
 |
烧制完成后,工人在开窑。 |
 |
最终的成品———各式古建筑构件。 |
12月的甬城,已是冬意渐浓,海曙洞桥镇百梁桥村的古砖窑窑口人头攒动,一派热闹的景象———经过10多天的烧制,这个月,十余个品种、5万多件古砖瓦出窑了。 今年51岁的许元君是这家古砖瓦建材厂的当家人。10年前,他放弃电工的职业,从父亲手里接管了这个已经烧了60年的古窑厂,从此与古建筑构件烧制结下不解之缘。2010年5月,这里成了宁波市古砖瓦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许家的烧制工艺,与百梁桥千年的“烧窑”历史不可分割。据天一阁文献记载,唐朝开始,这里就是“小溪”砖瓦烧制的所在地,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当时的百梁桥村凭借着蕙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几乎家家从事“烧窑”行业,多的时候沿岸有18个窑头,日夜生产。 许元君窑厂制作的古建筑构件品种多达40多种,大致可分为瓦类、青砖类、脊砖类、饰兽类等。相较于其他构件,制瓦工艺算是简单的,却也有7道工序:跺泥、制坯、装窑、烧窑、打窑水、焖窑、开窑,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 烧窑讲究火候。用柴、木头作燃料,先用微火排潮,然后逐渐加大火量,用猛火连烧10天10夜。多年的经验,让许元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全凭肉眼,就能辨别窑内的火候。“直到窑洞口的墙壁上开始泛出白中带黄的斑点,才说明这口窑烧成功了。”许元君说。 打窑水也是关键的一步。等停火后,工人从窑顶井口向窑内灌水,浸水产生的湿气在窑内四窜,要做到不能跑气。若气跑了,烧出的砖瓦和构件就会出现红一块,青一块,不好看。许元君说,“过去是人工挑水,一个窑就要挑300多担,现在用水泵打水,需要25~30吨。” 许元君不仅继承了祖辈的古建筑构件制作技艺,而且还有所创新。他采用手工操作为主与机械化相结合方法,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美观性。现在窑厂的订单供不应求,顾客需要提前3个月下单。他的产品也已经遍布市内外有古建筑的地区和景区,很多都是让他倍感自豪的工程。 记者 刘波 通讯员 朱尹莹 吴莺莺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