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经济·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总理问笔”有了宁波答案

贝发集团国产化圆珠笔头和墨水,替代进口

  “我们现在很有底气,贝发集团已经全部国产化圆珠笔头和墨水,替代了以往进口产品。如今贝发笔的质量可直接与世界知名品牌媲美,‘总理问笔’有了宁波答案。”昨天,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自豪地对记者说。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前几年我国连小小的圆珠笔头都造不出来。中国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但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却高度依赖进口。

  难怪李克强总理在一次公开场合上要问,中国作为一个“制笔大国”,为什么一个小小圆珠笔头却需要进口,中国什么时候能造出和德国一样的好笔?

  尴尬:小小笔头只能依赖进口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去年中国圆珠笔产量已达400亿支。光鲜数字的背后,却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从数量上来看,我国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还不是制笔强国。”邱智铭说。

  据邱智铭介绍,笔头和墨水是圆珠笔的关键,其中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碳化钨球珠在我国已有生产能力。但球座体的生产,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的企业手中。

  而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它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5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毫米~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苛刻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裂开。

  中国制笔协会会长王淑琴表示,每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影响笔头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

  突破:中国笔头和墨水攻关成功

  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实现中国制笔业的由大变强,由中国制笔协会牵头,贝发集团、太原钢铁集团、中科院沈阳金属所等单位联合从2011年开启了“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攻关,针对墨水制造、笔头不锈钢线材、加工设备等开展科技研究。经过长达5年的研制,他们自主开发,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终于成功制造出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骄傲地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同样,与之相匹配的墨水,以往也要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如今,贝发集团已经全部国产化墨水。在G20杭州峰会亮相的贝发“G20元首笔”,采用的油墨水含有超纳米颗粒,通过连续的波浪运动始终保持油墨活性,把保质期从2年延长到了5年以上,并对书写系统升级换代,开发了自动锁墨系统,保质期和书写手感集成了国际上的先进标准,比原来有更好的体验。

  而画龙点睛的笔芯用上了全国首创的自动锁墨系统,就是0.7毫米的双弹簧锁控系统,这样可拒绝漏油。当没有书写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把这个笔头和球珠之间给锁住。贝发集团技术部副经理龙水云说:“常规的笔就是一个弹簧顶着一个球珠,而这支笔在里面是双保险的弹簧结构,出墨更顺畅,不写的时候,让墨水止住,更加安全可靠。”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刘宁认为,从工艺上说,这类笔的工艺技术是难以复制的。“光是一个外径13毫米的小中圈,就至少涉及5种工艺。若没有特殊工艺和制造能力,是不可能复制的。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制笔行业的进口依赖困局,开始被逐渐扭转。”

  创新:工匠精神永无止境

  在贝发集团的测试实验室,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正在进行极限测试。在同一个角度下,每支笔芯都要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出现断线情况,这已经是对这一产品的第六轮测试。目前,一些国内制笔企业开始使用国产化圆珠笔头,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自从我们研制成功圆珠笔头以后,日本的易切削不锈钢线材供应商立刻将价格从每吨12.5万元下调到9万元左右。同时,我们还研制成功了两台国产笔头制造设备,建成了多条墨水、新型结构笔头的示范生产线。进口墨水的价格和数量也都在下降。”邱智铭说。

  邱智铭表示,圆珠笔看似简单,其实涉及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方方面面。一个小小圆珠笔头的问题,也是我国制造业很多领域都同样面临的问题。我们虽然已经在圆珠笔头、墨水等技术实现了突破,但要真正制造出国际一流的产品,还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中国从一个制笔大国走向制笔强国不可缺少的。

  “宁波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科技创新步伐不能停顿,我们将利用最新的技术,最严格的质量控制,用工匠精神做好每一支笔,将中国好笔研制生产出来,为打响‘宁波智造2025’品牌共同努力。”邱智铭说。

  记者 陈旭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