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春节他一天都没休息

64岁乡村医生戴永良扎根山区40年

他说:只要身体吃得消,就会继续干下去

戴永良在卫生站工作。记者 孙美星 摄
戴永良上门给患者测血压。记者 孙美星 摄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他全天候值守,随叫随到,呵护着几百位村民的健康;整个春节假期他一天不休,守着小小的乡村卫生站,既当医生,也当护士,还管发药、采购……

    奉化区大堰镇万竹片徐家村乡村医生戴永良,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坚守了40年。近日,记者走进戴永良的卫生站,体验乡村医生的日常工作。

    看病打针发药都是他一人

    沿着奉化横山水库边的蜿蜒山路一直向上,记者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奉化区大堰镇万竹片徐家村。

    连日冬雨,村子两边的山都笼罩在云雾里,山里的气温比山下明显低几分。不过戴永良医生所在的卫生站里格外热闹。

    满头华发的戴永良,正在电脑桌前给一位村民开药。卫生站里挂盐水的患者只有两位,但诊室的椅子上坐满了附近的村民。冬雨的日子,村民可走动的地方少,戴永良的卫生站成了村民们重要的社交场所之一。

    几十平方米的卫生站里,工作人员只有戴永良一个。他既是医生,又是护士,发药、收钱、采购进货,公共卫生信息上报等工作,都由他一人承担。

    听说记者来采访戴医生,围坐着的村民七嘴八舌地夸起他来:“戴医生很辛苦的,一天24小时就住在这里,随叫随到的。”

    徐家村属于大堰镇万竹片马站,马站包括王家、徐家、程家3个村子。2002年之前,这3个村子都有乡村医生,随着撤乡并镇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生活在农村的百姓越来越少,乡村医生的收入也逐年降低。

    2006年,王家和程家的乡村医生相继退出。53岁的戴永良,想着几个村子的村民不能没有医生,选择留了下来。

    谨慎行医守护山村留守老人

    最近几年,山里的年轻人纷纷下山闯世界,大堰镇万竹片的不少村子成了留守老人村。

    最鼎盛的时候,戴永良负责的王家、徐家、程家3个村子有上千人,现在常年居住在山里的只有380多人。“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50多岁就算年轻了。”三个村子的人口数量和变化,戴永良都了然于胸,因为他还负责着这三个村子的公共卫生。戴永良说,前年,三个村子里还有400多人,一年间就陆续送走了20多位村民。

    1976年,戴永良跟着村里的赤脚医生学医术,一晃40年过去,当年的学徒如今变成了老医生。

    作为村一级的医疗服务点,戴永良的卫生站提供的都是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当天两位挂盐水的患者,一位是在奉化的大医院开好的药品,让戴永良来打静脉点滴。另一位患者头晕,戴永良给她输了一些药物。

    “如果有病情稍重的患者,我都会把他们转出去,先去镇卫生院,不行的话再往奉化或宁波送。”戴永良说,乡村医生虽然每天的门诊量不大,但责任同样重,心理负担也大,最担心的就是出医疗事故。

    行医40年,戴永良没有出过一次大的医疗事故。在他看来,行医最重要的是“小心”。“村里的老年人,患得最多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慢性病,我平时最担心的是患者输液的时候过敏。”戴永良说,卫生站里就他一个人,所以每次给村民输液他都特别小心。“刚开始输的时候要慢一点,头15分钟一定要守在患者身边,总之是小心又小心。”

    每次有村民从上级医院看病回来,戴永良都会赶到村民家里去看他(她)带回来的药品和病历,“看看他们在大医院用了些什么药,有哪些药物是会过敏的。下次我再给他们开药时,心里就有数了。”

    村民看到戴医生来了就安心

    才送走两位输完液的村民,戴永良就去随访一位卧床的病人。

    今年81岁的程家村村民程裕听,一年前在家里摔伤导致股骨骨折,患有多年的冠心病和支气管炎。程裕听的家距卫生站只有几分钟的路程,见到戴永良进门,程裕听的老伴很热情地迎上来。“自从老头子卧床,我有什么事情都是找戴医生。有时候老头子吃饭噎着了,或者乱说胡话,我心里害怕,打一个电话戴医生就来了。”程裕听的老伴说,每次只要见到戴永良来,就觉得特别安心。

    为了方便村民们随叫随到,戴永良和老伴就住在卫生站的楼上。每天早上六点半,他就会早早地打开卫生站的大门。晚上不管几点,村民打来电话,他都会拎起药箱出诊。

    “晚上打电话来的,肯定都是病情实在熬不过去,我不管多晚肯定要去。”戴永良说,距离卫生站最远的村子有5公里。近的村民家他走着去,远一点的就骑电瓶车去,有时遇到不方便回家的村民,他会骑车送回去。

    戴永良早年当过兵,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60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前些年,乡村医生的收入太少,他自己种了20多亩地。不过戴永良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每年他能拿到三万多元的乡村医生补助。吃用够了,他就不去种地了,专心在卫生站守着。

    去年,卫生站搬进了村综合楼,80平方米的卫生站里,有全科诊疗室、输液室、药房和治疗室。“戴医生年纪虽然大了,为了给村民看病还是努力学会了用电脑。”奉化区大堰镇卫生院副院长董华达说,去年,戴永良的卫生站门诊量有3000多人次。

    村子里的炊烟升起,山里的一天又要结束了。64岁的年纪,如果是在城里的医院早应该退休在家安享晚年。不过戴永良说他自己还不是年纪最大的乡村医生,附近还有个72岁的老医生。

    昨天,记者电话连线戴永良,他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他一天没休,格外忙碌。春节期间,戴永良共接诊了四五十位患感冒、腹泻的患者。大年三十晚上八点多,他还救治了一位突发心脏病的80多岁患者,后来这位患者被送到了奉化的大医院。

    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有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戴永良说,只要身体吃得消,他就会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继续干下去。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汪辰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