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指锦色绣春风——与宁波人有关的两样女红

    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

    纺纱织布,描花刺绣,拼布贴布,缝纫浆染……只要是以妇女手工制作为主的传统技艺,都称之为女红。

    从过去到现在,女红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习,因此女红,又称为母亲的艺术。

    女红的传承,就是十指灵动,在一挑一拨一捻间,静静感受母亲的温度。

    在鄞州区寸草心女红人才工作室里,每逢周六、周日,几位鬓染风霜的老阿姨就会教大家做女红。

    这里常年传授刺绣、面塑、老虎鞋、箱包的制作技艺。根据时节,还不定期推出竹编、灯笼扎制、盘纽扣、钩针、毛衣编织等技艺。

    今天,讲两样与宁波人有关的女红。

    记者 陈也喆/文 

    章丽珍/图 

    

    1.金银彩绣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这是温庭筠的花间词。

    “盘金缕”,是刺绣中穿插金银缕线的绣法,叫做“金银彩绣”。

    凤凰与牡丹,也正是金银彩绣常见的描画样式。

    近日,在寸草心女红人才工作室里,70岁的沙金珠老人正在穿针走线,向市民传授金银彩绣技艺。

    金银彩绣,又称仿古绣、金银绣,是宁波刺绣的一种。而宁绣,曾在唐宋时期与蜀绣、苏绣齐名。

    唐宋时期的女红,已经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一般人家的女孩都要学习女红。

    明代宁波第一才子屠隆在《考槃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止,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

    女红,本就精致蕴藉,加上文人墨客的诗意渲染,在唐宋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明清时期,出现了众多作坊,在宁波药行街、大梁街、车轿街集中了多家作坊店铺,女红的民间技艺遍及家家户户,一时鼎盛。

    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中国人不仅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在江南一带尤受重视。

    旧时,鄞州素有“家家织席,户户刺绣”之习俗。鄞东女子多刺绣,鄞西则是织席编帽,女人的收入一时超过男人。

    然而,渐渐地,机械化替代了手工活,那些绣花绷架、针线篓、顶针等等,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

    女红,就这样慢慢成了遥远的回忆。

    

    2.虎头鞋

    宁波有句老话:“来时虎头鞋,去时绣花鞋。”

    虎头鞋,顾名思义,鞋头呈虎头模样,是一种用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童鞋,从汉唐的武士虎头靴演化而来。

    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又是一种吉祥物,在百姓的心目中有祛病辟邪之功效。

    旧时,虎头鞋是老底子宁波人送给满月孩子的礼物。老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的孩子虎虎生威,辟邪保平安。

    宁波有些地方,还有姑姑给侄子做三双虎头鞋的习俗。

    这三双虎头鞋,在颜色上颇有讲究。

    头一双蓝。“蓝”与“拦”谐音,意思是拦住孩子不会夭折,也不会遭受挫折。

    第二双红。红色向来有辟邪消灾、吉祥如意的意蕴。

    第三双紫。意思是孩子在自己家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了蓝、红、紫三色虎头鞋,孩子就能在长辈的庇护与祝福下,顺利安康地成长。

    一岁的孩童,还不会走路,却跌跌撞撞地想要跃跃一试。

    给孩子穿上虎头鞋,柔软舒适,方便他(她)蹒跚学步。因此虎头鞋,又是学步鞋。

    此外,虎头鞋也常送给新婚夫妻。传说老虎是百兽中的“节”兽,象征夫妻之间互守贞节,白头偕老。

    还有一种说法,把虎头鞋藏在床头,新郎新娘便会早生贵子。故有新婚夫妇在新婚之时,各备一双,以作祝愿。

    今年78岁的应美娟是宁波市级虎头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手艺,是在母亲那里耳濡目染学来的。就算闭上眼睛,她也能想起当年母亲在煤油灯下做虎头鞋的情景。

    几十年来,她自己也数不清做了多少双虎头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奥组委、文化部联合举办了旨在“关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中国故事”大型展示活动,应美娟的传统虎头鞋制作工艺入选,成为这个文化展示活动的一部分。

    应美娟说,虎头鞋做工复杂,从鞋面、鞋帮、衬里到鞋头的“五官”制作,一道道下来足有13道工序。

    这还不包括鞋底的制作。鞋底按软硬不同有软底、莲花底、硬底三种。

    虎头上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

    从材料看,虎头鞋分为棉鞋和夹鞋两种,棉鞋即夹里藏有棉絮,穿起来暖和。

    鞋面通常用的是绸缎,颜色以红、黄等鲜亮色为主,上面也有印着花纹的,里子用的是棉布或绒布,穿起来十分柔软。

    孩子不断长大,穿的鞋底也不断加厚。这种用千层布一针一针纳出来的硬鞋底,再精心绣制的全手工虎头鞋,做起来一定要有耐心,一针一线都蕴藉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3.谁言寸草心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千百年来被人们用来勉励儿女知恩图报的诗篇,正描述了慈母为儿子缝衣纳衫做女红的画面。

    这也是寸草心女红人才工作室名字的由来。

    有很长一段时间,寸草心女红人才工作室负责人陈素君对鄞州区仅存的女红项目走访调查,发现如今仍娴熟掌握女红技艺的人,多是60岁以上的妇女。

    她们大多做了外婆或奶奶,整日含饴弄孙,很少有功夫再拿起针线做活。

    陈素君忽然冒出一个念头,何不将这些人召集起来,成立一个工作室,教年轻人做女红,留住这项古老的记忆?

    陈素君说,母亲已老,有一天终究要离开。母亲的艺术,母亲的那份真爱,我们将如何留存延续?那就是想方设法收藏作品。许多精致的女红作品随着新农村的改造消失殆尽,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挽回。如果不想人走艺亡,文化失忆,就迫切需要抢救尚存的作品,并通过现存的女红艺人,留住母亲的艺术,这是我们的文化根脉。

    这也是陈素君创办寸草心女红人才工作室的初衷。

    

    ■相关新闻

    鄞州区寸草心 女红人才工作室 招募志愿者

    近日,由鄞州区民政局打造的社会公益组织团队———鄞州区寸草心女红人才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设在鄞州区堇山西路汝意国艺文化馆和鄞州雪菜博物馆两地。负责人陈素君告诉记者,本着“公益活动大家做、有意义的事共分享”的宗旨,现向社会招募有志于普及、推广传统女红综合艺术的志愿者,以弘扬女红艺术,繁荣民族文化。想要学习女红,参与培训课程,也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寸草心女红人才工作室(ccxng3056)。

    记者 陈也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