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13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兴趣中找饭碗,靠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是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在国内外的教育中都很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但在择业问题上,多少人是由兴趣引领着自己去找饭碗?倒是身边有不少人抱怨所从事的工作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无趣沉闷的工作,为了糊口又不能不做。网上一个有名的段子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我们似乎生活在职业错配的年代。当老师的说,再也不让我的孩子当老师了;当记者的说,再也不让我的孩子当记者了……似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圈子里,美好都在圈外。

    龙应台曾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一个好的工作,一是它给你时间;二是它给你意义。每天用你喜欢的方式做你喜欢的事,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与其埋头于不喜欢的工作中看年华老去,为什么不尝试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发掘赚钱机会呢?能养活自己,又能带来成就感。像喜爱厨艺最终走进别人家厨房整治酒席的私厨,热爱珠宝成为一名职业珠宝买手……或许在世俗的眼光里,这些职业不那么稳定。但恰恰说明走出这一步的人对自己选择的兴趣何其大。而敢于迈出这一步的,往往是在这一方面有着过人之处的人。

    往深了说,这种选择是明智的,与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原理不谋而合。如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所说的那样,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从而如何满足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从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的视角出发,重新探讨和界定人生的职业规划,使有限的人生资源能产生最大化的价值效用,未尝不可。比较优势最早是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简单说就是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而我们着眼于个体的人时,每个人的优势是不一样的。在择业时扬长避短,远离自己不感兴趣的不占优势的领域,让自己的长处发挥最大的效用,是最应该被重视的一个环节。兴趣与特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特长最容易出现在你感兴趣的领域。在事业的追求中,重视自己的兴趣所在,经营好自己的长处,是很重要的。

    感兴趣的工作,不感兴趣的工作,做起来完全不同。如果做不喜欢的事,很难有成就感。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怨念工作带来的失望呢?其实不合拍的种子在求学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种下。我们往往功利地看待行业的冷与热,在选专业填志愿的时候,易于随大流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不惜放弃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且不说,当初大家都看好的“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在你完成学业之后还是不是仍保留着高含金量,即便真的轻松到看看报纸就能领一月薪水,你就能安安心心地眼睁睁看着年华如此荒废?过于功利性的职业价值评判,往往使得日后走入职场后始终无法投入身心,酿成最后的职业怨念。看起来,当初经过反复权衡后最“经济”的选项,到头来,却是一种资源错配的浪费。

    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寻找工作,把兴趣与赚钱结合起来,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即使你的爱好有点小众,只要不是恶趣味,何妨一试。周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