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两孩”政策已满一年,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启了“四口之家”模式。但由于生育成本、经济负担、照料压力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家庭存在“不敢生、不愿生”现象。在本报记者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在“二宝”降临后,多数家庭的幸福感直线提升;与此同时,家庭负担,特别是妈妈肩头的压力也明显增加。 那么,已经生育两孩的家庭面临多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经济和职场带来的挑战?对于相关公共服务,他们又提出哪些新需求? 养二孩成本令人生畏 为添保姆房新买一套房 有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我国家庭平均收入近50%。而据国家卫计委2015年生育意愿调查的结果,因为经济负担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占到74.5%。家有二宝,会增加了哪些负担? 体恤保姆换了一套大房子 莹莹家最近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莹莹去年又生了一个孩子,这样她家里就有了两个孩子,而且都是男孩。大的4岁,小的8个月。二是她家新换了一套房,120平方米,比起原来的房子,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一间保姆房。“你说养二孩的成本有多高?一套房?” 莹莹和她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属于“双独”家庭,受全面两孩政策影响不大,属于“想生就可以生,而且不用交罚款”的那种。但是,当她得知自己二次怀孕的时候,还是有过纠结的。“这个孩子属于‘意外’,我想不要。且不说养孩子的成本多高,大的4岁上幼儿园了,终于可以省心了,结果又来一个,不是自讨苦吃么?”莹莹一直想,如果没要这个孩子,指不定这时候跟老公在哪个国家旅游呢。 去年7月,她再次顺利产子,家里一团喜气。前后最大的区别是家里请了一个24小时的保姆,每月6000元,吃住都在她家,可以帮忙做家务、带孩子。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莹莹没请过保姆,夫妇俩和孩子外婆一起帮忙照顾就差不多了。可现在两个孩子,单靠家里大人根本照顾不过来。大的那个幼儿园要接送,小的24小时要人看护。莹莹说她家自始至终属于“鸡飞狗跳”的局面,片刻不得清闲,哥哥跟人打了架,弟弟要换尿不湿,家里比游乐场还热闹。 莹莹和他老公做了个决定,就是换房子。“其实原来的房子也有近100平方米,可是缺少保姆房,阿姨要长住蛮辛苦的。换房之后,住的舒服一些。我们想过,以后阿姨不住,可以给小儿子住。两个男孩,也不能一直住在一起。” 教育经费几乎是个无底洞 “两个孩子的成本除了衣服、玩具这些非易耗品,都是1+1的,相当于要增加一倍的开支”,另一位新晋二孩妈吴波说,他们家现在支出重头都在小孩身上,占日用比70%以上。 吴波和她老公都是宁波人,属于双职工家庭,她没有因为养二孩辞职,因为可以“啃老”,大女儿给外公外婆带,小儿子给爷爷奶奶带。“虽然我俩赚的也不多,但在双方父母帮衬下,日子还能过。” 他们家算省的。女儿留下能用的东西都给儿子用,玩具将就着玩,衣服将就着穿,也不拘什么款式样子,反正儿子还小,随他们摆弄。而即便如此,像尿不湿、奶粉钱这样的支出依然是怎么省也省不下来的。但随着小儿子长大,有样学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姐姐有了什么玩具,他也要什么玩具,所以现在吴波买东西基本上都是双份。 最近,亲子培训机构看到波波妈都很开心,“他们觉得大女儿已经放在这了,以后小儿子也可以送过来,熟门熟路,就能赚到上双份钱。”再穷不能穷教育,家长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历来舍得花钱,只是教育经费几乎是个无底洞。 从孩子出生开始,益智类培训、学前教育、兴趣班、小学、中学、大学……吴波了解过,就兴趣班而言,要么出大量的钱让孩子上私立培训班,请家教上门;上公立的稍微热门的班级几乎都是秒杀的。“随着小孩的增多,政府在这方面的配置远远不够。” 她想,如果政府要鼓励生二孩,是否能学习国外的做法,增强社区教育,在社区成立一个能让孩子玩、互相沟通交流、暂时寄放的公益性场所,利用社会资源,多做配套设施。 儿科的队伍永远是最长的 程华东家也是两个儿子,大儿子16岁,小儿子13个月。作为“70后”一个小有成就的小老板,程华东的家庭条件算是优良。 养大儿子的时候,夫妻俩处于创业期,孩子交给乡下的父母,“放养”长大;反倒是生了小儿子,两人决定自己带,一步步都照“书”上养,精细得不得了。 让程华东感触最深的是妻儿的医疗环境。自从妻子怀孕,就开始跟医院打交道,每次孕检,都要在医院耗费大量的时间。之后生产,诞下麟儿,又一次次上医院打预防针、打疫苗。花钱尚在其次,令他望而生畏的是就医环境。“你知道,现在的孩子特别容易生病,一生病就上医院。而且大家都喜欢朝大医院去,儿科的队伍永远是最长的。半夜排队打针,加上各种孩子哭闹,实在不算是好的体验。” 程华东不得不向在医院上班的朋友求助,好在朋友挺仗义,愿意上门给孩子定期检查,省去了他们夫妻的很多麻烦。现在要不是需要验血或者打疫苗这些,程华东已经很少带孩子往医院跑了。 “生孩子哪里只是生一个孩子这么简单”,程华东越来越觉得,这背后其实也是社会资源的争夺战,医疗的资源、教育的资源,好的资源都是少的,到最后拼的还是父母的脸面。 记者 顾嘉懿 ■小调查 二孩妈妈最想解决带娃人手 “二孩后,生活幸福指数是否上升?”“你是否会重新考虑职业规划?”“有两个小孩后,你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什么?”记者日前在一个妈妈群做了上述调查。 二孩后,幸福指数是否会提升?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妈妈中,大多数妈妈的回答是肯定的。王女士在我市一事业单位工作,早在全面两孩政策刚出来时,她就怀上了小儿子,当时,她的大儿子才2岁。如今,已是哥哥牵着弟弟手一起上幼儿园了。王女士的微信朋友圈,时常会记录兄弟俩手足情深的温馨画面,当然也有一言不合就开撕的日常生活。“我自己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挺孤独,看着兄弟俩每天相爱相杀也很开心,我蛮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王女士说。 今年41岁的洪小芳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读小学6年级,小儿子上幼儿园中班。自从诞下儿子后,一女一儿凑成一个好字,全家人的幸福度直线提升。两娃年龄差距大,再加上女儿乖巧懂事,姐弟俩相处得特别融洽,这让一家人特别欣慰。 两个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更多是欢乐,但是妈妈的压力却在增加。洪小芳大概算了笔账,两个孩子一年保守估计要开支10万元,包括买衣服、玩具、上培训班等。她告诉记者,他们跟父母住一起,平日里家里的日常开支都由父母承担,经济压力相对小一点。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增无减的开支和对家庭生活品质的需求提升,她认为,二孩后对个人的职业规划上反而是一种推动,不排除会考虑更好的去处。 但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始终是大事。“我一下班就回家,到家后就管两个孩子的教育,现在连去逛个街都觉得是浪费时间。”洪女士感慨,作为一位两个孩子的职业妈妈,既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跟上时代的节奏,又要在生活中照顾好家庭,做好儿女的教育培训工作,觉得自己也不易。 与洪女士这类事业、孩子两手都要抓的妈妈不同,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个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中,有一半以上的妈妈已经辞掉工作全职带孩子或者有全职带娃的计划。陈女士在怀上二孩后没几个月,就辞去了工作。辞职前,她也是做了一番挣扎的,毕竟原来的工作不错,虽然请了一位保姆,但是没有大人帮忙,只能牺牲自己。 “职业规划上会有新的考虑,希望时间能更加充裕点。”王女士也是同样的想法,以后两个孩子都读小学后,自己会考虑是不是继续上班。 全国妇联一项调查显示,有近1/3全职母亲因为孩子无人照料而被迫中断就业。超过3/4的全职母亲表示,如果有人帮助带孩子,将会重新就业。生一个孩子,起码有3年因照顾孩子无法安心工作,如果生二孩,那又是3年,会给女性就业、升职带来影响。 家有两个孩子,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记者采访中,多位妈妈说是带孩子的人手问题。王女士告诉记者说,她儿子班上有一个同学叫“喵喵”,因各种原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没来宁波,喵喵妈妈一人带两娃,就很崩溃,生完二宝后暴瘦20多斤,现在二宝9个月左右,她自己90斤都没到。不少妈妈表示,母婴服务、托幼服务、接送等社会化服务,应该跟全面两孩政策配套,解决妈妈的后顾之忧。 王女士说,孩子三四点就放学,父母要五六点才下班,如果有好的托管班,或者社区提供接送、托管服务,能大大减轻父母的负担。 洪小芳认为,对于在事业上仍有追求的职业妈妈来说,单位、企业也可以提供一间房子,只需要简单的设备,如冰箱、玩具等,让职业女性进行母乳喂养,两头兼顾。 陈女士说,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以不同形式存在针对夫妇生育的津贴和带薪休假制度,如果我们也有为二孩父母提供配套公共服务,最大限度降低生育成本,就能给二孩父母有力的支持。 记者 徐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