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蝶变

——宁波用工调查 特别报道

宁波节后迎来求职高峰。 记者 周建平 摄

    每年春节前后,结构性“用工趋紧”就刺激着一些宁波企业的神经。“招工难”和“求职难”现象并存,何以渡关?突围求变,这是众多企业正要面对并亟待破解的难题。

    宁波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市统计局等部门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市总体上“用工并不荒”,只是周期性的结构性“用工趋紧”。这当中,内因、外因很多:

    比如,各地“家门口”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引发劳动力的迁移;

    比如,“刘易斯拐点”出现——劳动力正由过剩转为相对短缺,昭示着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

    比如,企业存在用工路径依赖,劳动者技能与需求不匹配,大龄低技能务工人员在劳动力市场被边缘化;

    比如,一些企业薪酬福利待遇、企业文化不具备竞争力,导致员工流失……

    这些因素,都在倒逼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的步伐,必须抛弃靠廉价劳动力获利的老路子,在阵痛中转型。

    事实上,宁波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服装、机械、家电、文具等中小型制造企业,以及餐饮、商贸、美容、家政等服务业,春节前后人手确实紧缺。但在一些大中型制造企业,尤其是高科技、金融等类企业,用工缺口并不紧张。

    就算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中,比如高级技师、挡车工、缝纫工、印染工、抛光工、钳工、装配工、焊工、电工等工种相对紧缺,但普工并不紧缺,这是结构性的“用工趋紧”。

    而且,我市人力资源总量稳定。据市就业管理服务局人员介绍,去年我市人力资源总数为636万人。其中,本市户籍劳动力286万人,占总量45%,同比增长1.58%;外来劳动力350万人,占总量55%,同比减少1.28%。

    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结构性“用工趋紧”其实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每次重大的产业转型升级、梯度转移前,必然会出现“用工荒”现象。

    它提供了一个信号,要么用技术成本来代替劳动力,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要么将产业转移到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去。

    当前,有些企业寄希望于靠低成本来维系生存空间,无异于饮鸩止渴。有远见的企业,应看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势,在技术人才储备上加大投入,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今天我们推出这组《蝶变——宁波用工调查》特别报道,深入企业采访调查,就是力求窥一斑而略知全豹,还原当前宁波企业用工的现状,寻求破解结构性“用工紧张”的宁波智慧,期望给更多企业一点他山之石。

    记者 陈旭钦 

    02~06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