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蝶变 宁波用工调查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升级,制造业“机器换人”力度空前

“每减一名用工,奖励5万元”

宁波培源企业电镀流水线实现自动化,员工缩减八成。 记者 乐骁立 摄

    据市统计局的节后用工调查显示,26.7%的受访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减少了用工,8.5%的企业“有想过,但还未实施”。其中,工业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减少用工的比例最高,为44.1%。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机器换人”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市劳动力市场也在悄然变化,人才需求正在“更新换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一般的普工越来越被边缘化。

    对普工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在节后的首场劳务技工专场招聘会上,和技工朱小彬一个小时就获得工作相比,初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的37岁的王师傅感觉到了求职中的尴尬。

    “我想看看,有没有搬运工之类的力气活吧。”然而,招聘会现场很多海报上的学历要求直接将他挡在了门外。

    记者注意到,在这场需求1500人的招聘会中,不限学历或仅需初中学历的职位只有个位数。

    “现在招聘的普工至少也得中专毕业吧。”浙江启鑫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的喻经理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是环保电子产品,车间里都是全自动化机器设备,工人有一定文化基础,可以更好地接受岗前培训适应岗位要求。

    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颜先生表示,2016年企业利润创下了新高,因此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仍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如今在车间里,即便操作工人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及技能,而不只是凭力气干活就行。前不久,他们就招收了200名左右的大学生在操作车间工作。

    值得欣慰的是,和我市企业日渐明确的用工需求相对应的是,人力资源市场上“优质劳动力”的供给也正在逐步攀升。2016年,我市636万的人力资源总量中,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同比增长12.42%,比重达到39.55%,较上年提升1.67个百分点;有技术特长人员同比增长7.43%,比重达到28.63%,提升1.98个百分点。

    产业转移,技术研发人才需求增长

    从正月初六开始,奥克斯集团的员工就陆续返工,目前公司12000多名制造一线员工的返工率达97%以上。

    据奥克斯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奥克斯集团整体业绩不断增长,特别是空调制造板块近年逆势爆发,一线生产员工的薪资也不断提高。但薪资的提高也使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比较优势随之下降,于是产业转移成了一条突破路径。

    奥克斯选择在江西南昌投资建厂,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并进一步扩大产能。而当地工厂10公里范围内的诸多高校,也成为企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库。

    随着产业转移,奥克斯的宁波大本营逐渐成为技术研发中心与高端产品生产中心,高端技术人才成为目前集团的刚需。近年来,奥克斯每年会前往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兰州、杭州等城市进行多场定向校招,招聘500名左右的大学学历以上人才,在其招聘的毕业生中,60%以上需要本科学历并获得英语6级证书、30%为硕士学历、10%则为博士或以上。

    技术更新助推“机器换人”

    袁先生是奉化一家水龙头制造企业的董事长,他在这个行业拼搏了17年。目前企业有80来名工人,一年的产值超过1000万元。袁先生将一年利润中的40%~50%用于更换生产线,提高科技生产力。近年来,厂区实现了机器换人,以前一个工人能制造2000多个产品,现在实现机器自动化,用工不变的前提下,产能提高了5倍,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

    作为制造业重镇,宁波传统制造业“机器换人”企业自觉、力度空前,“一企一案”的机器人个性化定制时代正在到来,一批生产工艺特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了机器人替代简单重复劳动。

    在宁波铜钱桥食品菜业公司的榨菜加工车间,“机械手”灵活地给新鲜榨菜脱衣剥皮。这条曾需二三十人的农产品加工流水线,如今只需一人巡视即可。

    全球文具业巨头“得力文具”,今年推出新政,旗下分厂每减少1名用工,即奖励5万元,用于技术创新。激励之下,国内第一条机械手替代人工装配的圆珠笔生产线投用。

    余姚更大集团的汽车轴承组装,有十几道工艺,难觅现成自动化解决方案。政府搭起产学研平台,江辰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国内惟一的机械臂生产线,投用后企业用工直降九成。

    去年以来,宁波围绕电子装配、家电制造、文具制造、机械加工和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特色状块经济行业,推进实施36个市级“机器换人”技改专项,现已完成竣工验收,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3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少外来劳动力5.1万人,外来劳动力累计减少27.7万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工比去年同期减少6.4%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则同比增长6.8%。

    “换换换”换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我市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及“三去一降一补”“机器换人”政策的深入推进,第三产业显现出强大的吸纳就业能力,就业主渠道作用日益明显。

    据悉,上年度,全市包含外来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一、二、三产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79%、49.96%、44.25%,其中三产就业人员278.91万人,比去年增长3.14%,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为43.8%,较上年扩大1.27个百分点。如果单从本地人员就业结构来看,一、二、三产从业比例分别为5.81%、41.33%和52.86%,第三产业从业比例连续5年递增,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记者 乐骁立 王元卓 林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