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蝶变 宁波用工调查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各方聚力,积极挖潜培养人才

到后年我市经管人才将超40万

西电筋斗云众创空间举行开放日活动。记者 王元卓 摄

    针对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我市实施了“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港城工匠”培养计划,贯彻落实《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建立职业实训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到2019年,我市将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2万名以上,培育产生200名“港城工匠”。

    面对人才缺乏的现状,我市职能部门、各大院校和企业积极挖潜,培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潮,也使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一同创业、一同成长。而以创业创新技能培养“创客”的众创空间,在宁波已是遍地开花。

    高校、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在人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我市企业开始热衷于储备、培养毕业生作为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市人力社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不少大中型企业,不再单纯被动地因人员缺少而招聘,而是更多地从企业的发展战略、人才梯队的建立和培养角度出发,以人才储备为目的进行主动招聘。“一张白纸”的毕业生,作为企业梯队建设、后续发展的人才,正越来越成为企业看重的“财富”。

    而本地高校也针对我市发展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对口人才。针对跨境电商运营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的现象,宁波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策略。比如除了传统的“校企合作”方法之外,浙江万里学院于去年开始推出跨专业电商特色班。

    据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电子商务系主任周志丹介绍,特色班学生将会在全校所有专业中,通过个人报名、校内初步筛选、校内外专家联合面试,在学生和联合培养企业的双向选择基础上产生,并采用“2.5+1.5”形式进行培养。这也意味着,这部分学生将有一年半在合作企业中完成课程,通过实战式教学掌握跨境电商实际运作流程。据悉,今年该校已经有73位同学成功留在电商企业中工作。

    政府部门重视人才培育工作

    不仅是高校,职能部门也联合企业举办了一些针对行业用人的专门课程。去年11月,宁波市口岸与打击走私办公室联合阿里巴巴在浙江万里学院开办了宁波跨境电商系列人才培训班。

    “由于传统外贸压力加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已经形成了通过跨境电商业务谋求业务转型的意识,但是苦于缺乏跨境电商人才和经验。”宁波市口岸办副主任杨峰说,这次培训班将邀请国内众多跨境电商一线的“大咖”,围绕海外仓建设、跨境电商的团队打造、大数据运用等内容,针对性地开展实操授课。培训期间,也将赴阿里巴巴总部、杭州跨贸小镇等考察学习。

    此外,针对宁波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现状,我市制订并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规划及培训工程,提出了“7+3”专题培训模式,逐步形成高校、中介机构、行业组织、经委网络学院、企业自身等多元培训力量。其中,宁波经理学院年均完成1000名中高层经营管理者的轮训。此外实施推进“优秀企业家培训工程”,每年组织近100名中高层经营管理者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培训。“十一五”以来,通过经信委培训企业各类人员超过26万人次。

    针对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我市实施了“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港城工匠”培养计划,贯彻落实《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建立职业实训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到2019年,我市将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2万名以上,培育产生200名“港城工匠”,全市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达40万人以上。

    创业创新热潮方兴未艾

    而创业创新的热潮也使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一同创业、一同成长。去年从浙江万里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的黎冠文,从手绘POP(卖点广告)里看到了商机。他在大二时便和朋友成立了手绘POP教育培训机构,截至目前产值已达到2300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培训机构通过培训手绘POP这项技术,已经帮助超过1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我去年就大学毕业了,在学校学的是计算机,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是无业游民。”来自贵阳的黎贵敏今年在一家手机店看到黎冠文的手绘POP培训海报,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

    经过培训以后,黎贵敏已经开始为手机店画海报了,目前的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刚开始还不高,但是总算是能养活自己了。”他说。

    黎冠文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和800家企业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帮助这些企业培养和输送这方面的人才。

    像黎冠文这样以创业创新技能培养“创客”的众创空间在宁波已是遍地开花。宁波慧谷(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务副主任叶秀贝说,“一个企业好比一粒种子,它的发展离不开阳光、水、土壤和空气。这里,可以把阳光比作政策扶持,水比作政府服务,土壤比作投资环境。”

    叶秀贝对记者说,他们要做创业公司的空气,也就是一种创业生态。

    “一个人进来,半年之后,二三十人的团队出去,然后拿到融资。”叶秀贝说,这就是打造宁波慧谷这个众创空间的真正目的。

    于是,在这个众创空间内,天天有咖啡、周周有沙龙、月月有“慧谷思享汇”,这种模式已成为常态。

    要形成创业生态,不仅需要培养创业氛围,还要具备创业的产业化集聚特点。叶秀贝说,之前他们引进了国内最具公信力的股权众筹平台天使街宁波公司、木马设计宁波公司、潘公凯艺术设计工作室等知名企业,在园区内建立了规模1亿元的母基金,用于投资潜力型企业,更高效地为企业介绍业务,寻找融资。

    此外,宁波慧谷还将和洛可可创新设计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一个洛克平台,众创空间内的创客们可以在该平台出售自己的设计服务。

    独木不成林,平台上的企业多了,创新合作的概率就能大幅提高。叶秀贝告诉记者,他们还与众筹网站“太火鸟”合作,计划之一就是共建一个智能硬件孵化平台。

    “为创业者们对接各类渠道,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叶秀贝说。

    数据显示,目前浙江全省200多个众创空间从地区分布上,杭州众创空间达到了115个,宁波有52个,两个城市占比超过了70%以上,形成了双引擎结构,带动全省各地“双创”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记者 乐骁立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