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经济·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0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春又一大波马拉松向我们袭来……跑步人群增多催生跑步经济

在宁波,跑步要花多少钱?

    3月4日宁海越野挑战赛刚落下帷幕,3月19日奉化山地桃花马拉松又将开跑。下个月,连续举办多届的宁波山地马拉松与九龙湖半程马拉松亦将如期举行。马拉松赛事的火热催生了一种生命力旺盛的经,“马拉松经济”或称“跑步经济”。从装备的生产销售、赛事组织到自媒体运营,马拉松在宁波形成了一条蓬勃发展的产业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条产业链的发展前景或许会让人惊喜。

    跑步装备需投入多少?

    跑步被称为成本最低的运动项目,有双鞋、迈开腿就可以了。但当公路跑上升到半职业阶段,或开始对马拉松产生向往的时候,科学装备显得必不可少。

    跑步装备伸缩空间比较大,是否选择品牌服饰,决定了投入资金的高低。调查机构尼尔森和中国田径协会曾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跑步人群调查研究报告》中称,中国跑步者的人均花费为3601元。

    宁波资深跑友小贾告诉记者,跑步的装备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跑步过程中慢慢买起来的,互相参考跑友间的装备,合计着买。比如要选择一双适合自己脚型的鞋,要穿过三四双不同类型的鞋才能确定下来。另外,跑鞋消耗也快,一双跑鞋一般跑个800公里就会报废。资深跑友家里一般常备有五六双跑鞋,轮换着穿。按一双鞋基本价格六七百元计,要付的学费也不少。

    如果有朋友想配备运动眼镜、运动耳机,甚至运动摄像机等高端电子产品,那么花费还会成倍上升。

    马拉松催热“跑步经济”

    据厦门马拉松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的厦马为厦门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总计2.3亿元,带动经济效益为3.25亿元,总计5.55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20.1%。巨大的经济带动和品牌传播作用,让马拉松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推介旅游、拉动消费、提高知名度的上佳之选。

    一个现象是,无论国内国外,但凡热门马拉松的名额都不好抢,如国际六大马拉松之一的东京马拉松中签率仅为1/10。有第三方代理看准跑友心理,推出“跑马名额+住宿+数日观光活动”的马拉松旅行团。如果参加这样的旅行团,只要缴纳团费,就自动获得一个参赛名额。事实上,马拉松本身报名费并不高,国内一场全马大约是150元,国外稍微高一点,单场折合人民币700元以上。但若参团,收费不菲。今年的纽约马拉松,网上报出的套餐价是4天3晚收费12000元,套餐仅包含住宿和名额,不包括机票钱,算下来价格还是相当高的。即便如此,参团名额依然供不应求。

    业内人士分析,跑步产业作为一项参与性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它不仅包括体育产品、体育装备这类大家熟悉的业务,更和培训、互联网、传媒、旅游、餐饮、交通、赞助、会展、医疗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都将产生极大的经济价值。

    宁波人注册“跑步指南”

    除了装备、赛事、旅游,跑步产业在互联网、培训等其它领域同样潜力无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市面上存在着近150款跑步相关软件。这些应用通过提供工具服务或社交服务,聚集了数量庞大的跑步爱好者,它们凭借积累的用户,通过组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和比赛,不断创造着更多的经济价值。

    微博粉丝298万+微信号用户54万,“跑步指南”堪称名副其实的国内最大跑步自媒体。很少有人知道,“跑步指南”的创始人是几位宁波人。

    “跑步指南”微博注册于2012年,由林凌和几位爱好跑步的朋友共同发起。因为进入较早,发布的内容很有水准,“跑步指南”很快获得了许多跑步爱好者的关注。

    林凌等人将“跑步指南”注册为商标,着力耕耘微博微信。同时,他们开起同名淘宝店,贩卖各种跑步装备。今年,他们计划开出一家天猫店,让营业水准更上层楼。

    目前,“跑步指南”的幕后团队约有20多人,线下实体店也已投入运营。他们普遍觉得,自己从事的领域空间还很大。

    运营跑步赛事能赚钱?

    马拉松赛事的兴起,让商家们嗅到商机。国内马拉松赛事往往能吸引很多不同业界赞助商,当中有汽车企业、体育用品公司、珠宝品牌、电子产品商家等;官方供应商则涉及沐浴产品、保健品、生活用品、饮料等领域。

    马拉松的钱真的好赚吗?也不尽然。宁波人葛海标是超级马拉松重度痴迷者,在业内很有名。他从2013年开始参与马拉松运动,次年就完成了国际六大马拉松之一的波士顿马拉松。受“跑马”精神的感染,葛海标立志要把长跑运动带回家乡。2014年年末,他自创赛事品牌“江南100系列赛”,迄今已举办了马拉松、超级马拉松、自行车耐力赛等十多场规模不同的比赛。

    今年年初,江南100越野赛道被跑友评为全国最美赛道,可见其知名度。可葛海标坦言,赛事的门票收入尚不足以支撑整个赛事的运营,到目前为止,“江南100”还在贴钱阶段,属于“花钱买热闹”。

    据记者了解,在马拉松赛事层出不穷的当下,不少体育创业类公司都在跑步进场,然而因规模小,可复制性强,如果不能做到行业类最佳,很容易销声匿迹。葛海标也在寻找突破:“今年,我们会向赛事周边延伸,比如做一些装备的品牌代理以及其他业务。”

    记者 顾嘉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