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级工艺师杨亚波在专心致志地工作。 |
百年前,宁波“红帮裁缝”靠一把剪刀、一个熨斗、一卷皮尺闯天下,他们以精湛的工艺,制作了中国第一套中山装,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第一所服装学校,出版了第一部服装理论著作,在中国服装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红帮裁缝”的工匠精神,今天依然流淌在每一个雅戈尔人的血液中。“也许5万人团队在服装业板块创造的利润,只相当于50人团队在金融业板块创造的利润、150人团队在房地产业板块创造的利润。但雅戈尔并不迷茫,持守初心,我们38年来依然执著于一件衬衣、一套西服。”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说,“品牌就是最好的实业,雅戈尔人就是要用一针一线打响民族品牌,坚守实业。” 手工完成一个锁眼就要花1小时 日前,记者走进雅戈尔服装控股有限公司总部B座西服厂二楼精品车间。6000平方米、整洁明亮的制衣车间里,350余名技师在埋头劳作。 虽然他们身边是先进的智能制衣流水设备,但不少技师依然埋头于针线之间,扎驳头、拱止口,针针线线,丝毫不怠慢。技师们用熨斗做着“一归、一拔”的传统工艺,以求成衣能够更加熨帖和立体。 雅尔戈西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咪飞说,智能设备虽然可以减轻许多体力,但对于服装业来说,技师们的一双巧手永远无法被完全取代。这就是服装特有的品性和精神,因为服装不像一般产品,可以千篇一律。工艺精湛的服装是人的第二层“皮肤”,需要精裁细作,因人而异。这就是服装企业的匠心所在。 49岁的杨亚波1995年进入雅戈尔,目前是公司的高级工艺师。她亲手制作的西服不少被我国政界首脑所购买选用。 “服装中最难制作的是西服,而西服中最难的是衣领和袖子。一件西服从毛坯到成品有200多道工序,为了让服装熨帖灵动,其中许多道工序需要人工操作,以求尽善尽美。”杨亚波说。 比如,扎驳头工艺,即将衬子和面料有机黏合,如果采用机器完成会刻板单一。扎驳头需要工艺师用2厘米左右的9号缝针作“八”字型在衣领和驳头处细缝,在特殊部位,如肩颈、中腰等处则要作归拔处理。扎驳时只允许挑出一根丝带上衬子,而雅戈尔西服中高档的毛料达220支精纺,衣料中的一根丝比头发丝还细许多,需要根根挑出,不松不紧,否则衣料难以平整,也无法立体成型。 如果工艺师手中的一针一线不随心而走,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其实这就是衣服背面的“绣花”,一针不熨帖,就会在衣服上显现出来。 除了接驳头,还有拱止口,从衣领到前襟近两米多的范围内,要一针一针压下去,离边缘不超过1毫米,每针的间距又在分毫之间,需要一气呵成,这种本领绝非一日之功。 有时候,衣扣的锁眼也会有“挑剔”的工艺师凭手工完成,这是工艺中的另一种境界。一个锁眼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平心静气,针针挨连,完成后犹如人的眼睛一般“灵动”。 有了智能设备,为何还要手工缝制 在机器大生产时代,像杨亚波这样的工艺师们,还在用一双手、一根针践行着服装最原始的工艺,这断然是一种情怀和心意。 杨亚波说,做一件衣服有许多诀窍,都是日积月累才能心领神会。比如晴天和雨天,行针就不一样,这不是“扎驳机”“扎线车”等现代流水线操作所能体现的。晴天湿度低需要压紧衬子进行接驳头,雨天湿度大则只需轻捋衬子就可进行。这样做出来的衣服可以随身而动,服帖自然。而根据人的胖瘦或者特殊体型,除了裁剪上还可以通过制作工艺来完成。 雅戈尔集团主导产品衬衫和西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连续22年和17年居第一位。但雅戈尔集团的精品服车间里至今仍保存着一项古老的制作工艺——扎壳试样工艺,这似乎和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衣企业的效率格格格不入。 工艺师们用手工缝制出毛坯,送至客户试样,然后根据每一个细节再返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乃至极致。 这种专注与求索,让雅戈尔集团5万余名员工的血液里流淌着同样的元素,这就是责任、务实、创新与坚持。邵咪飞说,雅戈尔的工艺师们每做一件成衣,落座于制衣台前,就心无旁骛,即便外面电闪雷鸣,也全神贯注。 这是不夸张的。记者采访时,无论我们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谁,无论我们走到谁的身边,除了熨斗声、机器声和轻微的针线声,这里的世界只有服装。 杨亚波从业20余年,现在她手下最年轻的传人也过了而立之年。如果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敢说做好衣服,就算用数字化操控的智能机器来“串缝”,也会漏洞百出。要不衣领压肩,要不袖口紧绷,穿衣人一定不会有舒适感,这样的衣服品牌自然也走不远。 公司副总经理兼品牌总监徐鹏,曾在制衣车间锻炼过3个月,拈过针线,缝过衣袖和驳头,还做过大烫。一天下来,腿脚酸痛无法站立,但他说,在制衣车间的一线经历,让他对雅戈尔的每一件服装都有了特殊的感情,可以说是针针线线总关情。其实这种感情,对雅戈尔人来说是最熟悉的。 徐鹏认为,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雅戈尔集团现在已拥有最先进的智能制衣流水线,但在定制服务、柔性制作上的许多工艺上,一代代的匠人们依然专注于手中的针针线线,无声地传承着平静、专注、耐心与极致的精神。 让“日不落产业”持续焕发生机 当然,专注于极致的“工匠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是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的。雅戈尔集团之所以成为我国纺织服装龙头企业,除了别具匠心的内功,还有坚持科技创新的外功。 雅戈尔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团上下浓浓的学习与探索的精神是另一张王牌。集团目前有服装科技人员100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560多人,形成了一支涵盖纺纱、织造、后整理、服装成衣加工等设计、开发、评价和服务等专业领域。在功能性纤维纺织新材料及高档品牌服饰方面,每年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新产品300余项,其中80%以上的技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自2008年至今,雅戈尔集团一直担任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衬衫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参与ISO/TC133国际标准项目的修订工作,连续8年荣获国家标准化特殊贡献奖。主持参与了16项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此外,还修订、制定并实施了60多项新产品的企业标准和内控标准。 有人把服装产业划入“夕阳产业”,而雅戈尔掌门人李如成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服装业固然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它绝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日不落产业”。因为服装穿着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只要传承“红帮裁缝”工匠精神,大胆吸纳新技术成果,宁波服装产业定会持续焕发生机。 记者 王元卓 陈旭钦 乐骁立 殷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