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在网上发表了一则《副省级城市系列——停滞的青岛 尴尬的宁波》,顿时炸开了锅。对她“尴尬的宁波”的评价,网民们纷纷用《空间更大、后劲更足——蓄势待发看宁波》《宁波不配计划单列市?被误读唱衰!宁波的尴尬与底气》等文章迅速反驳,甚至用“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勇立潮头跨步走,海洋强国还看甬!”,强调宁波这个海洋大市的优势所在与发展潜力。 宁波“以水为魂,倚港衍生”。确实,当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地处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的宁波,适机而动,厚积薄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叶檀和反驳她的网民们,都没有提出清晰观点——宁波如何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如何结合宁波自身产业优势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放眼全球,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电子、信息等新技术产业,几乎都与海洋产业相关。而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清洁能源、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海水淡化、海洋信息服务、海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都位于国际技术创新的前沿。 作为一个海洋大市,宁波在呼唤海洋人才。 海洋大市紧缺海洋人才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蓝图勾勒后,对于宁波而言,更是确立起一个理念——宁波不仅仅局限在9816平方公里的陆域上发展“陆上宁波”经济,更要在9758平方公里海域的广阔空间中发展“海上宁波”经济。 据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员调查统计,目前全市从事海洋科教人才总量已突破300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超过800人,海洋科教人才初具规模。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海洋开发研究院、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单位的9家海洋科研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已逐渐形成集聚人才的机制。 但宁波与大连、青岛、厦门、深圳等城市相比,涉海洋科教机构层次不高、龙头偏少。统计数据显示,大连、青岛、厦门等拥有的国家级海洋科教机构分别为5家、18家、8家,而宁波仅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在领衔全国的海洋自然科学、海洋工程技术科学与海洋社会科学等方面研究中,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所属研究所等居于顶尖层次,但这些单位在宁波并无分支和共建机构。 从海洋学科特色与构成上来看,大连、青岛、厦门以“全而精”领军国内,这些城市拥有全部海洋自然科学、海洋工程技术科学、海洋社会科学的专业群与学科群,尤其是在一级博士学位点与硕士学位点的数量上远远超过宁波。目前,宁波海洋科教机构从业人员仅相当于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的70%、厦门大学的75%。而且,青岛、厦门等城市在海洋学科领域拥有的院士、973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等领军人物远超过宁波。 宁波的海洋科技机构与企业研发水平,不论在科研投入、人才队伍、重点领域成果,还是新兴海洋产业培育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与大连、青岛、深圳、厦门等城市比较,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海洋人才在宁波大有可为 长期研究海洋经济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三处处长农贵新认为,海洋专业人才在宁波大有可为,可依托海洋丰富资源,以港口经济、海岛经济、海湾经济、海滩经济、海床经济、海水经济、海空经济为支撑体系,向海洋‘聚宝盆’要资源、要财富、要发展,孕育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极、区域竞争的制高点。 科技兴海,使粗放式的海洋传统渔业经济模式成为过去,海洋经济正向精深加工发展。农贵新说,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每立方公里海水中含有3500万吨固体物质,元素周期表中的109种元素,海水里含有80多种。如今,从海水中提取化学元素并加以利用为特征的海洋化工,成为海洋高技术产业的焦点。 而宁波在海洋化工领域可有较大突破。比如,延长海洋化工产业链条,向精、细、强的方向转变,在海水钾、溴、镁系列产品开发、海藻化工、海洋化工材料等领域,深度开发促其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和无污染排放的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海洋生物产业作为一个海洋科学与生物技术交叉发展起来的全新研究领域,也是当前世界关注的新热点。宁波超星海洋生物公司利用鱼类内脏、鱼头等开发了深海鱼油、DHA、深海鱼氨基酸胶囊、深海鱼钙等系列保健品,其产品附加值成几何级数增长。 让人才实现科技兴海梦想 尽管宁波“科技兴海”还刚起步,但蕴含巨大商机,这本身就是打造“海上宁波”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据悉,宁波大学已在整合海洋经济有关专业。同时,通过整合宁波市海洋科研机构力量,以多种形式与中国水产科学院等国内外涉海科研机构、院校进行合作和共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宁波校区、宁波大学梅山校区也在兴建中。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士建议,引进海洋人才需要新举措。争取国家重大海洋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化项目落户宁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进涉海科教金融创新,通过财政参与出资设立海洋科教创投基金、风投基金等,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海洋科教领域。 利用国家与省市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契机,推动我市现有涉海院所的联动,加快海洋学科群、平台群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吸引全球智力资源。 制定海洋科教人才专项引才工程,围绕海洋物流、海洋金融创新、海洋智能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能冲击国际科技前沿、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的创新型海洋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引领和支撑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人才大军。 记者 陈旭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