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记者 陈晓旻) 2016年年末,古生物学家们发布的一条消息震惊了世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博士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的瑞安·麦凯勒教授领衔主导的研究,第一次发现了琥珀恐龙标本。在琥珀里,一段长6厘米、包含羽毛等丰富细节的9900万年前的恐龙尾巴第一次展现在人类面前。 昨日上午,邢立达来到宁波市四眼碶小学樱花校区,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恐龙科普课。课后,邢博士还向学校赠送了珍贵的寒武纪时代的三叶虫古生物化石。 记者还了解到,邢立达和他的科普团队接下来还将在宁波多所小学开恐龙科普讲座。 说起恐龙,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邢立达发现的“琥珀恐龙”。邢立达说,虽然恐龙化石也能够保存丰富的细节,但琥珀中的标本直接来自动物本身,没有经过石化作用,几乎保持着和生前一模一样的状态,所以琥珀能够提供比化石更为丰富的细节。 在互动环节,孩子们提出了千奇百怪的问题。有一个女生问:“您怎么从一块小小的化石判断出这是恐龙呢?”邢立达答道:“这就需要用解剖学的构造来分析啊!” 有同学问:“能不能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那般克隆出恐龙?”邢立达摊了摊手笑着说:“就目前的科技进展来看,通过DNA复活恐龙是不可能的。因为DNA的半衰期为521年,即便是在零下5摄氏度的最理想保存条件下,DNA也只能保存680万年。而这次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的恐龙标本距今有9900万年。” 一方面兢兢业业做“恐龙猎人”,另一方面,邢立达也长期致力于恐龙科普。近期,由邢立达领衔创作的一套将恐龙元素与悬疑、推理、科幻相结合的系列读物《龙界历险记》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记者问道,在写作《龙界历险记》这类有故事性的科普读物时,如何兼顾其中的科学性与故事性?邢立达说:“基于化石证据,尽可能使我们描述的故事细节充满科学性,并在科普插页中再次介绍相关知识,让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小朋友有一个了解知识的窗口,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古生物学科的信念。科普的最大目的与其说是输入知识,不如说是培养孩子们勇于怀疑、坚持探索的精神。” 据悉,今年宁波出版社还将陆续出版由邢立达领衔创作的古生物科普系列图书,其中有大众科普读物《中国恐龙》,还有原创的“古动物小说”系列——《龙界历险记》系列和“化石故事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