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2017宁波市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1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该如何打造“港城工匠”队伍?

政协委员献策“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

    2016年8月,“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落户宁波。今年起,宁波将举全市之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作为制造强市,宁波该如何打造自己的“港城工匠”队伍,来撑起“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基石呢?在今年的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纷纷就此建言献策。

    制造业高技能工匠人才短缺

    宁波的人才“家底”怎么样?据统计,当前活跃在我市产业一线的技能人才数量已达120.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达30.7万,占技能人才的比重升至25.4%。这个水平,低于全国26%的水平,远低于上海(29%)、苏州(31.5%)等城市。

    在高技能人才中,技师、高级技师更加紧缺。现我市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约2.68万人,实际需求约5万人,缺口较大。尤其是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创意设计、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紧缺指数连续处于高位,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宁波全市技能人才中,高技能人才的平均年龄超过46岁,呈现“老龄化”趋势,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短缺。

    据统计,目前我市制造业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2%以上,产业工人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高技能工匠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推进我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瓶颈。

    寻找工匠的步伐,在去年7月启动。市总工会、市经信委、市人社局联合发起“寻找身边工匠”活动,并评选出首批50名“港城工匠”。他们来自电气、建筑、服装、工艺美术等行业,均是具有技能专长、掌握高超技艺、从事本工种15年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劳动者。主办方指出,在生产一线专注工作多年的60后与70后是首批“港城工匠”的主力,占到了总人数的80%以上。

    薪酬福利应向技术工人倾斜

    为什么工匠难寻,这成为萦绕在市政协委员张益明心头的一个问题。作为市总工会经济工作部部长,他所在的部门曾对全市制造业职工进行过抽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0%的技术工人认为自身的价值得不到社会承认,65%的技术工人重新选择职业时不会考虑选择同样的职业。

    “最重要的还是社会观念的影响。”张益明委员告诉记者,很多人固守传统观念,认为“学而优则仕”,社会上也普遍重“白领”、轻“蓝领”。此外,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实行技能工资制,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薪酬低,没有把学识、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贡献和工资挂钩,严重挫伤职工积极性。技能人才多在一线工作,劳动环境较差,特别在中小企业,其患职业病、受工伤的风险较大。如果是外地职工,其住房、孩子就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也会迫使他们离开岗位甚至宁波这座城市。

    “宁波正迫切需要成千上万技艺精湛、技术高超的优秀制造业工人。‘工匠精神’契合了这一时代需求,只有更多的一线工人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才能实现大战略。”张益明委员建议,要不断完善制造业职工队伍建设激励机制,推动建立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方分担的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争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优秀高层次技术工人的评选表彰奖励办法,实行一定年限的月津贴制度。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和补充医疗保险,提高一线工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劳动保障部门要继续指导企业制订与技能水平相挂钩的岗位技能工资,以及在薪酬、福利方面向高层次技术工人倾斜的政策。改变身份对工资待遇的刚性约束,以能力定岗位,以绩效定待遇,允许并支持技术工人以专利发明、技术革新成果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企业运作机制。

    建议设立“宁波工匠精神暨大师金奖”

    “德国制造,大家都信任。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有富有活力的高水准技术工人。”市政协委员陈伟凯来自慈溪,谈起“工匠精神”,他认为应该从源头培养,而源头在哪里,就是职业教育。

    陈伟凯委员说,德国约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而且德国技术工人就业率高,平均工资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几。他建议宁波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社会上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给予职业教育一定的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大对职高、技校和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让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有尊严,工作有岗位,收入有保障,增加职业教育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

    一千年前,宁波的工匠们凭借过人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建造起了雄伟的大殿——保国寺古建筑群,精致的藻井通过榫卯镶嵌而成,体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张小板凳,造就了宁波“红帮裁缝”……宁波传统工匠精神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来自民盟的市政协委员葛黎明认为,亟须加大力度振兴和弘扬宁波工匠精神,为建设“名城名都”提供“智慧精干”的专技队伍,构筑“至善唯美”的精神家园,夯实“匠心品质”的发展基石。

    应加快建立宁波工匠精神孵化培育常态化机制,不妨通过设立奖项等方式大力激励现代宁波工匠大师。比如,设立“宁波工匠精神暨大师金奖”,出台宁波工匠精神鼓励激励实施办法,进一步激励“宁波工匠大师”或“宁波现代工匠”的发展和培养,“全民工匠”“工匠于心”,让匠人受到社会的尊重,让工匠精神成为社会职业精神,逐步形成宁波“我具匠心”的文化氛围。

    记者 滕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