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读本.视觉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1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古道上 有位义务修补工

陈安国一有空就来修补古道。
▲才用了两天的手套就磨成这样了。
▲修路的工具。
▲从山坡下拾来石头,用以修补古道路面。
▲修补古道上的坑洞。

    11日一大早,久雨天晴,惦记着亭溪岭古道的陈安国,在家再也待不住了。他收拾好修路工具,带了些干粮和水,骑上自行车又去修补古道了。过去的5年多时间里,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他一直默默地义务修补着古道上的坑洞。

    65岁的陈安国原住在梅岭山上的清塘村,这些年来,清塘村村民陆陆续续从大山里搬了出来,2012年下半年,陈安国也搬到镇上,租了一间老房子住。

    他常听镇里的人说,附近有条亭溪岭古道,每天去走路健身的人非常多。陈安国就前去一探究竟。

    这是一条用鹅卵石和小石块铺就的古道,全长1.6公里,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坑坑洼洼的,大的坑洞直径约有1米,小的也有0.2米左右。陈安国见状,萌生了修补古道的想法。

    陈安国修路的工具很简单:一个小榔头、一把小锄头,还有一个用油壶剪成的畚箕。

    古道上的人来来往往,时间长了,很多人认识了这个热心的古道修补工,常有人驻足跟他打着招呼:“陈师傅,又来了啊!”也有人心疼他:“都60多岁的人了,可别累坏了身子骨。”此时,陈安国总是笑着回应:“不累,不累。”

    长时间户外作业,陈安国的手指粗糙得像古道边的树皮,布满了老茧。去年陈安国的半月板出现问题,休息调养几个月后,他又急不可耐地来到古道修补路面。

    这些年,陈安国在古道上来来回回走过多少次,磨破多少双手套,他自己也说不清,空闲就去修补古道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旧的坑洞补好了,新的又会冒出来,似乎没有尽头。不过,陈安国也不急,他说:“反正我会一直修,修到我修不动的那天吧。看着大家走平稳了,我也开心,也算是为社会做点小贡献。”

    一条悠悠古道,一位六旬老人,一段默默时光。雨后天晴,大山静寂,只有溪流声伴着榔头敲打石头的“当当”声,在山林间回荡……

    记者 胡龙召 通讯员 郑拓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