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财产已成网民的标配之一。人们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网络财产,除了虚拟货币、数字账号等虚拟财产外,还有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账户里的财产以及更多形式的网络理财。这些都可以看做虚拟形式的个人财产,需得到足够的保护。 据百度解释,虚拟财产是指狭义的数字化、非物化的财产形式,它包括网络游戏、电子邮件、网络寻呼等一系列信息类产品。通常来说,虚拟财产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账号和累积的宠物、装备、货币等;另外一种是具备一定价值的网络化数字虚拟物,比如金币、比特币、通讯工具账号等一系列信息类产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三方支付账户里的财产,数额更加庞大。 相对来说,第三方账户里的财产或者网络理财,因为是物质财产的直接转化,需与银行账户捆绑,需要用合法身份、手续开通办理,且均有流水记录,容易追根溯源,所有权明确,量化标准统一,维权相对方便些。但一些虚拟财产的保护需要社会的更多推动,像虚拟币、游戏道具等,是玩家耗费大量真金白银和时间精力换来的,具有相应的社会价值,不过量化起来没有足够明确的标准,在维权时会麻烦一些。如邮箱、QQ、微博等数字账号,主要是社交和工作方面的沟通工具,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其用户黏结性非常强,更换的代价很大,对个人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再如网店等,凝结着用户的时间、劳动和精力甚至金钱投入,其实也具有财产属性。与其他个人财产一样,这些虚拟财产也需要足够的保护。但是虚拟财产因为缺乏监管而乱象丛生,与正确的渠道有所偏离。有一些网络虚拟财产完全是数据形式,而且基本存放于运营商所管理的服务器中。在发生争议后,运营商往往会冻结账号,造成用户举证困难。针对虚拟财产进行立法保护和约束是必然趋势。未来,虚拟财产会变得愈发重要。因此,尽快对其进行规范使其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这些虚拟财产的实际价值已经受到网络社会的公认。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倒影,很难将其彻底隔离开。从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看,将有越来越多的物品被虚拟化。虚拟财产的覆盖范围将越来越广泛,其在社会财富中的占比也将越来越大。法律必须尽快跟上来,界定虚拟财产的各项合法权益。因此,需要考虑网络信息的普及率,公众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快修订完善相关法律,给予网络虚拟财产合法身份和地位,将“网络遗产”纳入法律保护,公民可以依法继承相关“网络遗产”。 在虚拟财产的保护还需要更多完善的同时,对个人来讲,以未雨绸缪的心态对自己的网络虚拟财产做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朋友圈里的人,十之八九都有支付宝、余额宝、微信零钱、财付通等账号,有的甚至在个人理财中的占比还相对较高。然而,以这种形态存在的钱财,很有可能因主人发生意外而被遗忘。还有一个往往被人忽视的协议,长期不使用,支付宝会注销,微信会回收。早早通过多种方式预留这些财富的“通关密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互联网公司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和法律,修订不合时宜的规定,积极配合司法和网友家人,为虚拟财产的调查和合法继承,打通顺畅之路。 记者 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