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看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狗没有狗,老婆饼里没老婆! 网友摊手:请歪果仁放过“鸡精”

华裔女性带火锅底料过美国海关被没收,只因其中鸡精被当成动物制品

    中国的上千种特色美食,是很多华裔、海外留学生返回居住国时常带的礼品。不过最近,一则华裔女性带火锅底料过美国海关被没收的消息引爆网络。

    有消息称,火锅底料被海关查扣,原因是内有“鸡粉”(鸡精),被认为是动物制品,不能带入境,必须全部没收。不少网友看后,表示理由让人哭笑不得,并直呼美国海关放过中国特产,“热狗不是狗,驴打滚也没有驴,老婆饼里不会有老婆,钱包也没有钱!”

    记者发现,外国人对中国美食的误解还不止于此,他们追捧的“中国美食”,如枸杞炒饭、左宗棠鸡等,也让中国人摸不着头脑。对此,有专家指出,乌龙解读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外文化隔阂,交流对话的关键,是要寻找到双方认同感。

    龟苓膏里有没有龟?

    最近几年,中国特色美食在过海关时,频繁被查的“乌龙”事件层出不穷。如中国传统药膳——龟苓膏,就曾因其英文译名摊上过事儿。

    牛津汉英大词典里,龟苓膏英译为“turtlejelly”,而其中的“turtle”即指乌龟。因此,龟苓膏会被美国海关怀疑,“其中含有乌龟成分,是动物制品”。按照美国入境禁止携带物品表上的规定,动物制品应该被没收。随后,这名华裔网上“喊冤”,“龟苓膏里真的没龟,请海关放过中国特产”。

    “龟苓膏就是用龟壳熬制的”,4月25日,梧州网友梁二海告诉记者,龟苓膏的发源地就在梧州,传统制作方法是把龟壳熬成粉,还加入了茯苓等本草,所以算是动物制品。

    不过也有人称,龟壳的成本较高,正宗的龟苓膏已不多见。26日下午,湖南中医药大学制药系一位刘姓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龟苓膏是入味药材,具有很多功能,如润燥护肤、消除暗疮等,“不过,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龟苓膏,一般不含龟壳成分,主要是凉粉,且多被用作甜品原料”。

    一时间,龟苓膏有没有龟的话题占据热搜榜,并由此延伸出一系列中国特产入境难的讨论。“因为事件本身极具话题度,所以特产入境难会逐渐走热”,湖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孙继垠分析指出。

    他告诉记者,社交平台增强了人们的表达欲,在被海关查扣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有种新奇感,愿意公开表达,是想博取同情,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动物图案包装被禁入境?

    记者检索发现,因食品名里含有“动物”或包装上有动物图案而被没收的案例还有很多。4月18日,“爱卡汽车”论坛上,用户@奇特熊猫发帖称,自己有次过关,包装上画有鸡腿的方便面就被没收了,相反,没画牛的红烧牛肉面却成功过关。

    无独有偶,23日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位华裔女教授告诉记者,2014年7月,她从中国回西雅图入关时,携带的火锅底料被美国海关没收。她对记者称,没收原因是包装上有动物图案,因此被认为是动物制品。这让她哭笑不得。

    随后,记者又随机采访了几位华裔和海外留学生,他们均表示,自己或同伴有过类似经历。中国留学生李杰去年10月到英国史特灵大学攻读传译专业。他说,带中国特产入境,除了自己吃、送亲友外,还会考虑价格因素,“国外的火锅底料真的很贵”。

    李杰说,每个国家的入境管理条例不太相同,“也许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的地方,他们觉得也没什么,比如在一些欧洲国家,带含有动物成分的面霜也是会被没收的”。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一名地勤人员对记者称,安检员在对乘客携带的物品进行例查时,往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她称,在没有鉴别物品的种类时,是可以做没收处理的,“方便进一步核实”。

    那么被扣的物品究竟能否取回?25日,一位从事进口清关顾问的知乎网友告诉记者,一些国家对动物制品入境的管理是很严的,食物包装上出现动物的图像或文字,海关都会先没收。她表示,被海关扣的物品是可通过清关公司取回的,不过需要提交说明文件。“通常旅客被没收的数量不多,价钱也不高,很多人为省事,便也不会真的去清关”。

    错位的走红

    “中餐第一菜”左宗棠鸡是什么鬼?

    炒面三明治、西兰花牛肉、枸杞炒饭……不仅外国海关理解不了中国特产,中国人也对一些在海外兴起的中国美食一脸懵。比如,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中国菜,左宗棠鸡。

    从旧金山到奥马哈、从内布拉斯加到伦敦的各地中餐馆里都有这道所谓的“中国美食”。左宗棠鸡也被西方人冠以“中餐第一菜”的称号。

    不过,这道美式中餐却让不少中国人汗颜——鸡肉切成大块,炸成金黄半焦状,再下酱汁佐料。网友@隔壁老甄自称曾在纽约吃过这道“湘菜”,他指出,它的味道和正宗湖南菜毫无相似之处。

    “除了奇葩的菜名,烹饪上也与中餐相去甚远”。25日,长沙一家湘菜厅的老板姚凯对记者坦言,这道“中国湘菜”,自己从没尝过,“为照顾西方人的口味,脆鸡被炒成了一道不中不西的新菜。”

    当然,也有一些中国美食,靠实实在在的零差评完全征服了全世界。前不久,中国煎饼曾在纽约被卖成爆款,这个在中国街边常见的小吃,火到美国后,每个售价15美元。

    ■声音

    吃货之间的文化隔阂

    无须太较真

    4月25日晚,湖南省邵阳学院教授刘运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食品名称或包装上含有动物名称、动物画就被认为含有动物成分,显然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缺乏理解所致,属于典型的望文(画)生义。

    刘运喜认为,海关没收中国特产,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外文化隔阂,这也是影响中国美食走出国门的最大障碍。他指出,中国美食要走出国门,必须做好文化工作,消除因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比如增强彼此间的交流,加强对中国食品的海外宣传。此外,还要反思中国食品的包装文化”。

    刘运喜进一步指出,食品的包装要服务于食品需要,避免过度包装,防止出现“买椟还珠”现象,引人误解。对此,他建议,要尽可能做到名实相副,食品包装与食品内容协调一致。

    “酒好还怕巷子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方向新表示,要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食品的审美观、价值观,消除对中国美食的排斥心理,需要普及中国食品文化知识,从而让外国人喜欢中国食品。

    不过也有人认为,令中国人咂舌的“美式中餐”也好,令外国人费解的中国美食也罢,他们都代表了在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餐饮文化的选择历程与趋向,无须太较真。尊重文化背后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包容。

    据《南方都市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