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书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士断腕,表示一种勇气与决心

    壮士断腕,也作“壮士解腕”。“解”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用刀分解牛,《庄子》中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用的就是这个意义。由“分解牛”的意义引申出“剖开、分割、截去”,这就与“断”的意思大致相当。“壮士解腕”这个成语出现应该不算太晚,因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已经有人在引用这个词语来说事儿了。

    翻阅现存的文献,“壮士解腕”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陈泰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将领,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人。他的父亲叫陈群,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司空(总理的级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主要的创始人就是陈群。陈群的祖父陈寔也很著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官员、学者,以德行清高闻名于世。汉语中有个成语“梁上君子”就与陈寔有关。

    陈寔在家乡很有名望,百姓发生争执时,都找陈寔判决裁断。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是非曲直,他们回去后没有埋怨的,都心悦诚服。大家因此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置,也不愿被陈寔批评。”这是说陈寔话语的影响力。当时年成很不好,百姓没有收成,有个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想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偷点东西。陈寔暗中发现了,没有吱声,不动声色,起来整理衣服,召集全部子孙,给他们“上课”。陈寔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自己不努力。不善良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往往是由不注重品性修养造成的,这样就会逐渐误入歧途。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吃了一惊,敢情人家早知道自己在这里了,还躲什么呢,赶紧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开导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是个坏人,应该自我克制,返回正道,做个好人。话说回来,你的这种行为也可谅解,这都是由贫困造成的啊。”最后陈寔赠送小偷两匹绢,让他走了。据说从此全县再没有发生过盗窃案,这都是因为陈寔品德力量的感召(据《后汉书》卷九十二《陈寔传》)。后人经常以“陈寔遗盗”(或陈寔退盗)的典故表达用仁德感化他人,教人从善,而“梁上君子”则固化为成语,成为小偷的雅号或代称。今天我们见到“梁上君子”这个成语,不仅要看到小偷,看到小偷弃恶从善,而且还要知道小偷背后有一个叫陈寔的人,知道陈寔的善行义举。

    陈氏家族名人辈出,历史上的陈泰也是一个品行廉洁的典范。陈泰曾在并州这个地方做过“一把手”。并州的范围大致是今天山西的太原及其周边的地方,这个区域靠近北方,民族众多。陈泰担任并州刺史的时候,很注意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对他们施以恩惠,因此声望极高。当时京城的很多达官显贵,纷纷给陈泰寄送金银珠宝,为什么呢?他们托陈泰在边地给他们购买奴婢,当然金银珠宝也少不了陈泰的一份。这显然是一桩很好的买卖,仅仅因为占据边地之利,不仅能够与京城的达官富贵建立密切的关系网,还可以赚得金钵满满。然而,陈泰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达官显贵寄送的金银珠宝统统挂在墙上,连封缄也不开启。后来他被召回京师的时候,又把这些财宝一一归还(据《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陈泰在并州刺史的任上,职责是守边、治边,不是来边地购买人口的,不能借助自己地方长官“一把手”的身份购买奴婢,更不能借此结交权贵,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在这一方面,陈泰以实际行动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成语“壮士解腕”虽然出自陈泰的传记中,然而引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是陈泰本人,而是另外一个也很有名的将领邓艾,邓艾说话结巴,汉语中有个成语“期期艾艾”,后一半当归功于邓艾。当时是三国并存的时候,陈泰作为魏国的征西大将军,率军进攻蜀国,蜀国因此派大将姜维率军还击。

    当时姜维等已将几万人马赶赴狄道(今甘肃临洮)。陈泰急令王经进兵屯驻狄道,等蜀军赶到,再据情况讨论破敌之策。谁想王经没有完全按照部署屯兵,贸然与蜀军作战失利后,又轻率地渡过洮水,被姜维打得大败,只剩下一万余人逃回来死守狄道,其余的都已四散奔逃。姜维则乘胜包围狄道,连连发起进攻。陈泰与邓艾等会合后,推进到陇西。邓艾等人认为:“王经的几万精兵在洮水以西被姜维大败,蜀军士气大振,这样的乘胜之兵势不可当,而将军以乌合之众,继败军之后,士气低落,军威不振,陇山以西已经面临被攻破的危险了。古人常说:‘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兵法》里也有‘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的说法,讲的都是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的道理。如今陇西之害超过蝮蛇,狄道之地难以固守,而姜维的兵马锋芒锐利,正该有所回避,不如割险自保,静观其变,等待时机,然后再图进兵,救援狄道,这才是可行之计啊。”邓艾分析当时魏蜀两军对阵的局势时引用了古人的“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由此可见,在三国之前,这句话已经很流行了。

    蝮蛇,俗称五步蛇、七寸蛇、草上飞等,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所以,《史记》中说:手被蝮蛇咬了,就要赶紧砍断手,脚被蝮蛇咬了,就要抓紧砍去脚,以免危害生命。

    作为勇士,一旦被蝮蛇咬了手,就立即截断手腕,以防毒性扩散蔓延,危及生命。这是“壮士解腕”的字面意义。后人常用这个词来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要犹豫不决,以免贻患无穷。

    最初这个成语作为民间的俗语、谚语可能早就流传了很多年,因此,后人也将《史记》中的说法与《三国志》中的典故合在一起,构成“螫手解腕”成语,这个成语字面意思和“壮士解腕”差不多,不过多用来比喻为了顾全大局而忍痛牺牲局部利益。

    与“壮士解腕”意思接近的还有一个词语———刮骨疗毒,这不是一个成语,但经常与“壮士断腕”放在一起使用,所以顺便也讲讲这个词的来历。

    刮骨疗毒,又作“刮骨疗伤”,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故事大意是: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射中一箭。不承想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动弹不得,长久不愈。名医华佗听说之后,前往为他割开皮肉,刮骨去毒。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窸窸刺耳,周围的人胆战心惊,面容失色,不忍正视,关羽却依然饮酒下棋,若无其事。等到华佗刮尽骨上的毒,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华佗感慨地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啊!”

    刮骨疗毒的故事是历史演义,很有文学色彩,既凸显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又彰显了华佗的高超医术,两者相得益彰。不过这个故事也不是完全文学性的凭空虚造。《三国志》中记载:关羽曾经被乱箭射中,穿透了左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伤口,刮骨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溢出了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谈笑如常。史书中并没有交代给关羽刮骨的这个医生姓甚名谁,《三国演义》中将其指为华佗。华佗的确是一代名医,不过他不可能为关羽刮骨,因为关羽中箭的时候,华佗早已离世。《三国演义》让关羽与华佗走到一起来,是文学的手法,是为了互相衬托,一个是名将,一个是名医,由此“二美并显”。

    节选自《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丛书》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