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名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梦笔生花

——记花鸟画家吴昌卿

吴昌卿,1941年出生,宁海人,一生从事美术教育,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擅长写意花鸟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书画院画师、宁海书画院名誉院长。作品曾获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铜奖、浙江省第四届花鸟画展铜奖,入选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出版有《吴昌卿画集》《吴昌卿中国画小品选》。
越鸟·吴昌卿

    作为纪念国画大师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日前,“梦笔生花——吴昌卿画展”和“髟墙无语——朱开益画展”在宁波美术馆同时举行。两位画家吴昌卿和朱开益均来自潘天寿的家乡宁海。近日,吴昌卿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受潘天寿的影响爱上画画

    作为潘天寿的同乡,吴昌卿从小就濡染大师的艺术和精神。父亲早年开了一家店铺,吴昌卿是家里的独子,父亲自然期望他能够成才,因此,经常给他讲一些潘天寿的故事,说潘天寿自幼特别用功,每天画完的纸都从地上叠到了脚面上。

    父亲除了让吴昌卿从小练书法,还给十来岁的他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尽管没有宣纸,吴昌卿还是很认真地在废弃账本的反面不停地画呀画,这给年少的他莫大的快乐。

    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位从师范毕业的柴时道老师特别会画画,尤其擅长花鸟。看到柴老师的花鸟画,吴昌卿暗想,我也要画得那样好看。他开始专门临摹花鸟。让吴昌卿骄傲的是,一到夏天,同学们纷纷把家里的空白纸扇拿来让他画。

    一次在同学家,吴昌卿偶尔看到一本郑板桥的字帖,欢喜不已,立即临写起来。正赶上学校里举行书法比赛,老师看着这种怪怪的字体问道:谁写的?原以为会被老师批评,没想到老师是让写这字体的吴昌卿来写书法比赛的奖状。

    中学毕业,吴昌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象山师范。他鼓起勇气给当时的浙江美院(中国美院的前身)院长潘天寿写了一封信,信中附上了自己画的几幅荷花和菊花。吴昌卿记得很清楚,那是1960年,这些花卉就画在用父亲的记账本边角料拼贴成的“画纸”上,没想到潘老很快回信了。

    潘老回信的第一句话是“画有笔力,可以学习”,这份肯定对吴昌卿是极大的鼓励,从此他再也没有中断过绘画。潘老在信中还说:宁海地处偏僻,《芥子园画谱》是一位好老师,齐白石就是临了二三十遍……

    在师范读书的一年间(那时“速师”是一年制),吴昌卿每天做完作业就临《芥子园画谱》。这还引起了其他同学的“举报”,那个年代文艺并不受待见,幸好班主任很喜欢这个成绩第一的学生,只是告诉他注意影响。吴昌卿说:“但是日常写黑板报、画插图、布置教室什么的还是离不开我的画笔。”

    潘老说中国画还是要画下去

    毕业后,吴昌卿在象山师范附小(后改为宁海城东小学)当老师,一教就是23年。吴昌卿在那里什么都教,语文、数学……美术当然是必教的。哪怕后来做了校长,他依然坚持亲自教美术课。在油印的年代,其他老师试卷上的插图也全部是吴昌卿画的。

    每次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吴昌卿就在回收的废弃试卷背面画画。他感慨地说,那时整个象山县城只有一家从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卖宣纸的店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才30元出头,只够买一刀宣纸,所以只能几张几张买。

    上世纪80年代初,吴昌卿在宁波中山公园开了个画展,他对在《宁波日报》工作的周律之先生说,愿意以一幅画换两张宣纸,没想到这话被登在了报纸上,一下子有好几百人联系要求赠送宣纸来换他的画。

    吴昌卿也尝试过画人物和山水,但是最后觉得花鸟画喜欢的人多,画起来也比较随意,不像人物画那样需做到造型准确,而且那时他喜欢的大家潘天寿、吴弗之、诸乐三等都是以花鸟画为主的。

    对吴昌卿帮助最大的是他的“小伙伴”杨象宪。杨象宪是吴昌卿的邻居,后来考上了浙江美院花鸟画专业并留校。每当寒暑假,杨象宪一回象山就和吴昌卿呆在一起画画。吴昌卿说:“我把一间教室做成了画室,把课桌拼成一个大画桌,那画起来太自由了。杨象宪会告诉我很多美院老师讲的内容,我们天天在那儿切磋,提高非常快。”回到美院,杨象宪还会把学校的讲义寄给吴昌卿。

    1971年,杨象宪下乡来到宁海文化馆工作。虽然白天不能画画,但是一到晚上,他和吴昌卿依然聊着心爱的书画艺术。他们一致觉得:自学书画一定要补充理论来提高自己的水平,而学院派一定要走出理论的桎梏寻找自己的个性。

    当年,听说潘老病倒了,吴昌卿特意赶到杭州的浙江中医院去看望,“这也是我跟潘老惟一的一次见面,他告诉我,中国画还是要画下去,但是要创新。”吴昌卿谦虚地说:“潘老说的第一句话我做到了,但是第二句话我做得还很不够。”

    继承好传统再创新

    吴昌卿以研习吴昌硕画风为主,重视水墨本色,尤其讲究笔墨和用色。他认为首先要少用色,一改多彩用色的旧习而更加重视水墨的创作,设色作品用色基本不过三;其次慢用笔,逐渐摒弃急于求成、用笔过快的习惯,并通过一笔一笔临写西周古籀《散氏盘》、东汉古隶《乙瑛碑》等淬炼心性;三是读古籍,中国的古典哲学、古典文学、古代书画理论,对于提高画家的心灵境界和艺术修养很有帮助。

    同时他也认为传统的构图简单了点,希望自己能够融入现代的审美理念。这次在宁波美术馆展出的作品除了精致的斗方花鸟,大多是几米高的巨幅作品,他坦言自己大画的创作也是受潘老的影响。

    退休后,吴昌卿干脆搬到了西湖边生活,因为杭州的艺术氛围更好,有更多的艺术展可以欣赏,尤其是一些艺术大师的纪念馆随时可以去走走看看。他每天早上买菜做饭,练书法,下午则是创作或者看展览会朋友的时间。

    最近几年,吴昌卿研究黄宾虹颇有心得。这源于三四年前参观一次黄宾虹画展,因为喜欢看了很久,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欣赏黄宾虹的那么多真迹。“那是真喜欢啊!我看了很久,黄宾虹的笔墨太讲究了。而且他的作品内涵丰富,走进去你能感受到画里可居可行可看可留。我当场买了一本他的画册,回家好好地看。不过瘾,又买了他的很多书法和画论等书籍,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研究它。”

    这次画展中也展出了吴昌卿近年的几幅山水作品。皴法老辣,笔墨层层叠叠,山水画用墨难在厚而能透,用线难在松而又柔,他把黄宾虹的“平、留、圆、重、变”研究得恰到好处。

    但是吴昌卿认为山水画只是自己的尝试,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办法出去写生,所以他觉得这会束缚自己的创作。而花鸟依然是自己的“主业”。“我们这代人的责任首先是要把传统继承好,再讲创新。现在的年轻人则是传承不够,创新有余。”吴昌卿认为同样花鸟画,八大的清新孤傲,吴昌硕的古朴雄浑,潘天寿的大气而充满朝气,同样的题材可以赋予不同的内涵。

    更妙的是,展览中吴昌卿的几件纯水墨的小品花鸟,用笔亦带了几分山水的气息,在他一贯老辣的线条中带了点“揉”的动作,色墨交融之中,清气扑面。记者 陈晓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