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城事/资讯/广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13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龙章:20年护水,护出一片“鱼戏莲叶间”

    昨天,临近中午,天下着蒙蒙细雨,55岁的陈龙章出了家门,朝着位于村口的荷花池走去。

    荷花池面积不大,差不多100平方米。细雨拍打在水面上荡开层层涟漪,微风吹得浮在水面的睡莲轻轻摇摆,偶尔还能瞥见水中鱼儿一闪而过的踪影,一派“鱼戏莲叶间”的美好景象。

    如果没有陈龙章二十载如一日的守护,或许这方荷花池会是另一番模样。

    视池水为“命根”

    陈龙章是镇海骆驼街道东邑村荷花池头自然村人。“荷花池头”这个村名,就是因为村口的这方荷花池而来。

    在陈龙章的记忆中,荷花池比他90多岁的奶奶的年纪还要大,“一直就在那里,就连村里的老人,也说不出它究竟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凿出来的。”

    不仅是陈龙章,不少荷花池头自然村有一定年纪的村民都记得,有一年严重干旱,一旁中大河的河水干涸了,荷花池的池水却源源不绝,帮附近三个自然村的村民度过了这段难熬的时光。

    陈龙章因此视荷花池的池水为“命根”,“得好好保护。”

    二十载的守护

    荷花池边的围栏是在2000年左右砌起来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孩子嬉闹失足落水;另一方面是为了阻止人们往里丢垃圾。

    据陈龙章回忆,在围栏砌起来之前,荷花池已经成了一个“垃圾场”:人们吃着早点从池边经过,随手就把吃剩的早点丢到池里;也有人蹲在池边边跟人闲聊边择菜,随手就把择剩下的垃圾丢到池里……

    演变到后来,“老人带着小孩在池边玩,换下的尿不湿也直接丢到池里,尿不湿吸了水,沉甸甸的,很难打捞。”

    陈龙章看着不忍心,便动了“护水”的心思。只有一己之力,他用了一个“笨办法”:拿根长竹竿,在顶端绑一个小网兜,每天到荷花池边转一圈,只要看到里面有垃圾,就捞上来。

    这一干,就是近二十年。无论天气如何,无论是不是节假日,只要出门,陈龙章总会到荷花池边转一圈,看一看,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

    这么多年下来,陈龙章已经记不清竹竿断了几根,网兜破了几回。让他感到宽慰的是,家里人还挺支持他,虽然嘴上从来不说什么,但看到网兜破了的时候,总会默默帮他补好。

    鱼戏莲叶间

    “早上已经来打捞过一次,这两天天气转热,丢到池里的可乐瓶比较多。”中午,陈龙章又提着竹竿来到荷花池边,打算把缠绕在睡莲边上的一些杂草拾掇干净。

    除了打捞垃圾,为了让荷花池焕发生机,陈龙章还动了不少脑筋:在水里种了睡莲,还养了鱼。

    睡莲的根能够吸附、过滤水中的微粒,根周围的菌类还能分解水中的有机质;睡莲植株的整体还能吸收无机物,净化受污染的水质。

    陈龙章不是专家,对“生态治水”并没有太深的研究,无论是种睡莲,还是养鱼,都是出于一个农民的“本能”,换来的结果却是让人喜出望外的:荷花池里的生物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水面上的白色睡莲开得生机勃勃,原本还有红色睡莲的,“结果被草鱼吃了。”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陆金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