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经济·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3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要求点赞、投票、发红包,人情债没完没了

您是否每天被微信群“绑架”?

    “每天的工作从起床后处理‘群’消息开始。”这是微信团队《微信生活白皮书》中描述的一个典型微信用户行为习惯。校友群、家庭群、家长群、同事群、闺蜜群、联谊群、业务群、公益群、户外运动群……几乎每时每刻在被各种群中好友要求点赞、投票、发红包、转发推送。您是否感觉自己正在被各种微信群“绑架”,日复一日地做着无效的社交劳动呢?

    原本想方便沟通,结果却压力倍增

    刘超,85后,是宁波某电器企业的业务经理。聊起微信群的话题,他马上报以一个无奈的笑容。打开他的微信主页,从头往下数,共有30余个群存在未读消息,有三个群未读消息超过1000条。到底加了多少个群,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除了几个重要的群,剩下的我都懒得去点开了,现在一加群就屏蔽。”刘超说。

    刘超使用微信群非常早。他介绍,当开始时为了便于工作,他和几个同事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分享经验、交流信息,带来了很多方便。

    之后,刘超对微信群的热情越来越高。他不仅自己主动建群,也愿意被别人拉入不同的群。随着群越建越多、人越来越杂,烦恼随之而来:

    “现在感觉被微信群绑架了。工作群就有几个,比如总公司群、部门群、小组群、客户群;生活群就更多了,有家庭群、同学群、校友群,还有各种因兴趣结缘的投资理财群、生活窍门群、健身跑步群……打开手机,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有安排工作、分享体验的,有交流感情、卖弄文采的,还有絮叨琐事、发泄牢骚的,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我已经招架不住了。”

    他坦言,现在微信群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时空界限,只要在线,工作压力就如影随形。

    像刘超这样被微信群搞得“压力山大”的朋友,生活中比比皆是。在车上、在路上,在睡前、在醒后,他们争分夺秒刷着手机,沉浸在各种虚拟的“群”里,甚至面对面坐在一起也宁愿拨弄手机,不肯直接交流,这种对“群”的依赖,反而加剧了人们内心的孤独。

    原本想在群里“头脑风暴”,结果却“头大”

    刘超被微信群绑架,大多数情况还是因为工作与业务的羁绊,因此备感压力。而还有许多群本身的建立,初衷是为了生活、爱好或者娱乐。但到最后,群里的人们也变得苦不堪言。

    老萧今年50几岁,爱好写生、绘画。去年加入了一个写生群,每到周末群里都会组织群友去宁波周边的乡村采风。随后将自己采风后的作品晒到群里,大家一起交流绘画技巧,展开“头脑风暴”,点评各自的优缺点。

    但是,随着群的发展,许多群友不断拉自己的好友进来,原本群中20几个人经常见面,现在却有100多人,而且大多数不认识。

    “特别是去年春节,群里有人发红包之后,被拉进来的群友更多了。经常有莫名其妙的群友加我微信,向我推送广告。平时在群里交流绘画技巧时,也有不相干的群友评头论足,甚至引起争吵,恶语相向。到后来许多人都不在群里说话了,也不组织采风写生活动了。”老萧无奈地说。

    除此之外,群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请群里好友帮忙给7号作品投票,是我侄女……”“请各位亲朋好友帮忙转发……”“请帮我在朋友圈第一条点赞,集齐100个zan、换奖品”“过节发个红包呗……”

    “最初,看到朋友们在群里刷屏,要求帮忙给孩子投票,我都帮着投。当然自己也会要求大家帮忙。后来类似邀请越来越多,操作起来实在很累,可自己也曾有求于人,无法视而不见。为应付这些事情,真是烦不胜烦。” 老萧说,“这种人情债没完没了,让我觉得面对面交流的真诚和快乐不见了。”

    不要过分迷信社群人脉的作用

    据易观数据《2017年一季度移动APP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报告》显示,目前微信月度活跃人数已达8亿人次,均单日使用时长接近150分钟。在这之中看推送、刷朋友圈、处理群消息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这款即时通讯软件本身的通讯功能。

    由此也衍生出了源于微信群的社群生态,许多人因为同样的行业、同样的爱好加入到一个群里,原想通过社群广结人脉、推销产品服务,结果却事与愿违。

    老胡原是某著名财经自媒体社群宁波分会的群主,起初他通过微信群组织活动,开展“头脑风暴”,帮助创业群友推销产品,群里非常热闹。

    “但后来我发现社群所构筑起的人脉,说白了就是互相利用,关系十分脆弱,大多数人都想从群里获得他人的资源,但又不愿意共享自己手里的资源。这种模式必须要几个人无偿地付出,不断提供资源,才能持续下去。”因此,玩了一段时间,老胡退群了。据他介绍,现在这个群彻底沦为了广告群。

    有效群社交,需要群主建立规则

    那么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微信群生态中获得有效社交呢?记者与我市一名书法爱好者陈旭交流时,他给出了一个正面教材。

    “2013年时,我加入了一个书法爱好者交流群,一帮来自天南海北的书法爱好者聚在一起,研究讨论书法方面的内容,当时我也同时加入了四五个类似的群。与其他群一样,刚开始建起来的时候,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每天有人将自己的习作贴到群里,请高手点评。但三年过去了,剩下的那几个群早已不复存在了,这个群每天仍然有100条左右的信息交流。”他介绍。

    原因何在呢?首先,群主“紫龙”定下严格的规章制度,有“三必踢”。首先,发广告的警告一次后必踢;其次是谈政治的必踢;第三,人身攻击的必踢。

    此外,群主会定期提供一些小奖品,发给经常晒习作和经常指点群友技法的朋友。

    “如此一来,留下的都是真心喜欢这门艺术的朋友,久而久之写得好的愿意教,写得不好的容易提高,微信群达到了供需平衡,能够持续运转下去了。”紫龙说。记者 乐骁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报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Copyright(C) 2001-201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报集团职业道德监督投诉电话:87654321 宁网广告(13819807679)
技术支持: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

东南商报